非遗潮涌大运河!天津五大 “绝活” 重塑津派文旅新名片

当杨柳青年画的喜庆色彩晕染运河畔的青砖黛瓦,当泥人张的指尖艺术邂逅现代文旅创意,天津正以非遗为笔,在大运河文脉上书写崭新篇章。5 月 26 日,天津市 2025 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遗主场活动新闻发布会重磅举行,五大亮点举措惊艳亮相,宛如五把金钥匙,开启 “津派” 文旅的全新境界,誓将千年非遗转化为撬动文旅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

此次非遗盛宴以 “运河记忆” 为脉络,精心编织起一张涵盖七大板块的文化网络。启动仪式上,运河沿线八省市近百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将同台竞艳,从苏绣的细腻针法到天津风筝魏的精巧骨架,不同地域的非遗瑰宝汇聚一堂,勾勒出大运河文化带的璀璨长卷。年画艺术精品展中,杨柳青年画这张天津文化名片将焕发新生,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的碰撞,让一张张年画成为讲述运河故事的鲜活载体;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卖区则化身为 “活态博物馆”,泥人张彩塑、达仁堂中医药技艺等津派非遗绝活现场展演,游客既能观赏大师创作,又能将文化记忆打包带走。

更令人期待的是,天津创新推出 “非遗传承夜” 特别节目,当夜幕降临,运河河畔将化身光影舞台,以非遗视角重新解构天津的运河文化基因。相声曲艺、民间歌舞与现代灯光秀交织,让古老技艺在夜色中绽放出时尚光彩,打造沉浸式的非遗夜游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新形式,让非遗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承,真正‘活’在当下。” 活动负责人表示。

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赛道上,天津亮出了亮眼的成绩单。2025 年非遗与旅游融合重点项目清单正式发布,涵盖场所、载体、渠道、机制四大类创新示范项目。既有津药达仁堂中医药博物馆这样将传统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深度融合的体验空间,也有和平区七弦古琴非遗体验地标等沉浸式文化场景;而武清区运河不夜城则以非遗为魂,打造集美食、演艺、购物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让游客在吃喝玩乐中感受非遗的魅力。这些项目并非简单的 “非遗 + 旅游” 叠加,而是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构建起 “可看、可玩、可带走” 的文旅消费新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还将非遗元素深度融入 “上合文旅嘉年华”,以非遗为纽带,搭建起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从非遗手工艺展示到传统技艺互动体验,让世界通过天津非遗这扇窗口,读懂中国故事、感受东方魅力。

从古老运河畔走向国际舞台,天津正以非遗为媒,重塑 “津派” 文旅新名片。五大亮点举措如同五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运河文化带上,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激活了创新活力。未来,这座充满烟火气与文化底蕴的城市,将以非遗为桨,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为游客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 “津彩” 体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