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日里的”跨国课堂”:黑河小学16名俄罗斯”小留学生”的汉语初体验》

文章报道了黑河小学新学期迎来16名俄罗斯小学生作为留学生,通过汉语教学、文化互动及中俄教育合作项目,促进边境地区青少年文化交流与成长的事件。

9月的黑河,晨雾还未完全散去,中俄界江黑龙江已泛起粼粼波光。上午8点整,黑河小学的校门口准时升起红色拱门,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欢迎新同学”的中俄双语标语。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校门口多了几抹金发碧眼的身影——16名来自俄罗斯的三年级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背着印有熊猫图案的书包,怯生生又好奇地踏入这所位于中俄边境的”跨国小学”。

一、边境线上的”开学奇景”:当俄式童声遇见中文校歌

“叮铃铃——”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黑河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传来一阵稚嫩的跟读声。32岁的语文老师李雪站在讲台上,手持放大版的汉字卡片,正带着孩子们朗读”你好,中国”。前排扎着粉色蝴蝶结的俄罗斯女孩莉娜,举着小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回答:”老师,我叫莉娜,我喜欢中国!”后排穿蓝色衬衫的男孩马克,则偷偷用铅笔在本子上画着黑板上方的中国国旗,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中俄友谊”。

这样的场景,让站在教室后门观摩的校长王芳眼眶微热。作为中俄边境线上有着20年历史的小班化特色学校,黑河小学的开学日向来热闹,但今年格外不同——16张来自俄罗斯的新面孔,让这所原本以”中俄文化融合”为特色的学校,真正成了”微型联合国”。

“这些孩子来自俄罗斯阿穆尔州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最远的坐了3小时校车才到口岸。”王芳介绍,自2019年中俄教育合作深化以来,黑河小学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第12小学结成”姊妹校”,每年秋季学期都会接收10-20名俄罗斯小学生作为短期留学生,学期结束后返回俄罗斯继续学业。”今年是接收人数最多的一次,16个孩子平均年龄8岁,最小的只有7岁。”

二、从”语言关”到”文化桥”:汉语课堂里的双向成长

对于这些俄罗斯孩子来说,汉语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但在黑河小学,这场”语言闯关”被设计成了一场趣味游戏。

在一年级的”汉字王国”教室,美术老师张萌正带着孩子们用彩泥捏”山”字。”看,这三笔像不像小山峰?”张萌握着马克的手,一步步教他捏出山的形状。马克举着自己捏好的彩泥”山”,用俄语夹杂着中文说:”山,高!”惹得全班哄笑。

而在三年级的数学课上,本土教师陈阳则用俄罗斯套娃做教具,讲解”加减法”。”一个套娃里有5个小娃娃,再套进去3个,现在有几个?”原本抽象的数字,在彩色套娃的演示下变得直观有趣。俄罗斯女孩卡佳很快算出答案:”8个!”陈阳笑着给她贴上一朵小红花:”卡佳真棒,中文说得越来越好了!”

语言之外,文化融合是更生动的课题。午休时间,食堂特意准备了中俄合璧的营养餐——左边是俄罗斯红菜汤配列巴,右边是中国小米粥配包子。”我喜欢喝红菜汤,但小米粥更香!”莉娜捧着碗,眼睛亮晶晶的。而中国孩子则围在俄罗斯同学身边,好奇地摸他们带的套娃和锡器工艺品,互相交换贴纸和小零食。

“我们发现,语言学习和生活场景的融合,比单纯上课更有效。”负责留学生管理的教导主任刘敏介绍,学校为俄罗斯孩子安排了”汉语小导师”——由该校普通话标准的三年级学生担任,每天课间陪他们练习对话;课后则组织”中俄家庭日”,让俄罗斯孩子入住中国家庭,体验包饺子、贴窗花等传统习俗。”上周有个俄罗斯男孩跟着中国妈妈学做酸菜炖粉条,回家后把视频发给了奶奶,奶奶看了直抹眼泪。”

三、边境教育的”双向奔赴”:从”留学预备班”到”文化共生体”

黑河小学的”跨国课堂”,背后是中俄边境教育合作的深层脉络。

作为中国北疆重要的对俄口岸城市,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隔江相望,两地直线距离仅750米。近年来,随着中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两国对”双语+跨文化”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黑河小学的”小留学生”项目,正是应这种需求而生。

“我们接收的俄罗斯学生,大多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家长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希望孩子从小接触中国文化。”王芳说,学校对留学生实行”全中文教学”,但保留了部分俄罗斯文化课程——比如每周三下午的”俄罗斯民俗课”,由随行的俄罗斯教师教授简单的俄语儿歌、传统节日习俗等。”这样既保证了汉语学习的系统性,又尊重了他们的文化背景。”

对中国学生而言,这场”跨国课堂”同样是难得的成长机会。”以前学俄语,总觉得是’课本上的语言’。”五年级学生王瑞希说,自从和俄罗斯同学一起上课,她学会了用俄语说”谢谢””朋友”,还知道了俄罗斯小朋友也喜欢过儿童节。”上周莉娜教我画套娃,我把套娃的颜色改成了中国红,她特别喜欢!”

教育合作的双向性,还体现在教师交流上。黑河小学与布拉戈维申斯克第12小学每年互派3-5名教师驻校交流,俄罗斯教师会带来”俄式艺术启蒙课”,中国教师则分享”汉字书写技巧”。”我们的数学老师教俄罗斯孩子用算盘,他们的音乐老师教我们唱《喀秋莎》,这种互动让教学更有活力。”李雪老师说。

四、未来已来:从”短期留学”到”长期联结”

对于16名俄罗斯”小留学生”来说,这个学期注定难忘。

莉娜在日记本上写道:”中国的学校有好多漂亮的花,老师像妈妈一样温柔。我要好好学汉语,长大后带奶奶来看黑龙江,看大熊猫。”马克则在数学作业本上画了一幅画:中俄两国的国旗手拉手,旁边写着”中俄好朋友”。

“这些孩子可能不会全部成为’汉学家’,但他们会在童年种下一颗友谊的种子。”王芳校长说,学校计划与布拉戈维申斯克第12小学建立”长期结对”机制,让今年的留学生升入初中后,仍能与中国的”小导师”保持联系;未来还打算开设”中俄文化夏令营”,组织两国学生共同参与非遗体验、生态考察等活动。

放学时分,俄罗斯家长们在校门口等待接孩子。莉娜的妈妈安娜女士告诉记者,她特意请了半天假来接女儿:”看到学校环境这么好,老师这么用心,我特别放心。”马克的爸爸伊万则表示:”孩子回家后一直说’我喜欢中国’,我们已经商量好了,明年暑假带他来黑河参加夏令营。”

暮色中的黑河小学,红色拱门上的”欢迎新同学”标语依然醒目。教室里,中国孩子和俄罗斯孩子正手拉手唱《友谊地久天长》;操场上,几个男孩追着一只花蝴蝶跑,笑声飘过黑龙江,飘向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

这场发生在开学日的”跨国课堂”,不仅是16名俄罗斯孩子的汉语初体验,更是中俄边境教育合作的一个生动注脚。当孩子们用汉语问好、用彩泥捏”山”、用套娃学数学时,他们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童年外交”——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最本真的好奇、最纯粹的喜欢,和最珍贵的友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