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 “弄璋弄瓦” 竟藏玄机?商都讲坛揭开商周文化神秘面纱

“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这句流传千年的《诗经》名句,描绘的古代育儿场景深入人心,然而其中的 “璋” 与 “瓦”,真如我们以往认知的那般吗?5 月 24 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商都讲坛” 座无虚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先生以这句经典为引,带领观众踏上一场探寻商周 “璋”“瓦” 源流的奇妙文化之旅,颠覆性的解读让在场所有人仿佛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商周文明的大门。

讲座伊始,杜金鹏先生抛出一连串引人深思的问题:“小孩手中把玩的璋,与大臣朝见时手捧的璋是否相同?商、周时期的璋又存在哪些差异?考古出土的商代文物里,哪件玉器才是文献中记载的璋?” 这些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疑问,瞬间点燃了现场观众的好奇心,大家纷纷带着探索的渴望,跟随杜先生的讲解深入浩瀚的历史长河。

杜金鹏先生先从文献入手,深入浅出地为观众介绍传统记载中的玉璋,并借助清晰直观的线图,让大家对玉璋的基本形态有了初步认识。随后,他凭借丰富的商周考古实践经验,以大量考古资料为依据,逐步揭开商周时期 “璋” 的真实面貌。在考据商周金文中 “璋”“章” 两字时,杜先生严谨的学术思辨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指出,传统文献中认定的玉礼器 “璋”,实际上是由玉石戈逐步演变而来;而商周时期所谓的 “玉章”,竟是尺寸精巧的圆形玉璧。这一结论颠覆了人们对 “弄璋” 中 “璋” 的固有认知 —— 原来在 “弄璋弄瓦” 的典故里,“璋” 并非高高在上的庄严礼玉,而是小巧的璧形 “小璧” 或 “系璧”,“瓦” 则对应着考古发现的 “陶纺轮” 。

在这场知识的盛宴中,杜金鹏先生将晦涩的学术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讲解,把古文献考据与考古实证紧密结合。他的讲述不仅还原了商周时期育儿的鲜活场景,更让观众看到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哲思。现场一位观众感叹道:“听了讲座才知道,原来我们熟悉的典故背后,竟藏着这么多秘密,对商周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

“商都讲坛” 一直以来都是连接学术与大众的重要桥梁,此次以 “弄璋弄瓦” 为切口的讲座,正是其致力于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文明叙事的生动体现。它让抽象遥远的古代文明,通过玉璋、陶纺轮等细微之处,展露出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温度。从文献到考古,从疑问到解惑,这场讲座不仅为千年典故赋予了新的解读,更为公众深入了解商周文化打开了新的窗口,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