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或许怎么也想不到,他试图通过第二次拉闸停水来打压巴基斯坦的如意算盘,竟意外促成了东方大国与巴基斯坦携手推进莫赫曼德水电站大坝工程,让印度的 “控水” 手段面临失效的尴尬局面。

巴基斯坦,这片看似水网纵横、资源丰沛的土地,却长期饱受用水难题的困扰。追根溯源,该国境内最大的河流 —— 印度河,虽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却也成为了纷争的源头。印度河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蜿蜒曲折地流经印度后,最终奔腾进入巴基斯坦,注入大海。作为南亚第二大河,印度河的流域面积达 116 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更是高达 2070 亿立方米,其庞大的水量甚至是非洲最大河流的两倍之多,滋养着南亚十几亿人口。按理说,巴基斯坦境内占据了印度河 55% 的水流量,本应不愁用水。然而,上游的印度,这个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积怨已久的老对手,却常常利用水源大做文章。多年来,印度通过水源污染、大坝拦截、水电站过度发电等手段,人为制造巴基斯坦的用水危机,使得巴方苦不堪言。
直至 1960 年,联合国实在看不下去两国在水源问题上的长期纷争,促使双方签订了一份用水协议。协议规定,印度河下游的巴基斯坦享有 80% 的水量,上游的印度占 20%,且印度可在上游修建水电站大坝等保护性设施,但不得截断或影响巴基斯坦的下游用水。可现实却很残酷,由于上游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印度手中,联合国的这份协议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力,印度依旧肆意妄为,频繁控制上游排水量,对巴基斯坦的用水安全横加干涉。就拿此次恐怖袭击事件爆发后来说,印度的第一反应不是探寻真相、协商解决,而是毫不犹豫地关闭闸门,截断水源,这般行径令人不齿。
尽管在 7 日的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凭借中国援助的歼 10CE 战斗机展现出强大实力,迫使印度停战并开展和平谈判,但令人遗憾的是,在 5 月 11 日的谈判中,印度河用水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更过分的是,5 月 18 日有报道称,莫迪竟敦促水利部门加速修建位于杰纳布河(印度河支流,也是巴基斯坦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上的兰比尔运河,意图将河水全部截留在印度境内。这种公然违背国际法的行为,无疑将巴基斯坦推向了枯水困境的边缘。
就在巴基斯坦陷入绝望之时,中国挺身而出。5 月 17 日,中国助力巴基斯坦建设的莫赫曼德水电站正式进入填坑施工阶段。这座巍峨的水电站,高达 213 米,长 217 米,宽 12 米,宛如一头守护在河上的钢铁巨兽。按照原计划,该水电站每年可为巴基斯坦提供平均 28.62 亿度的电量,新增 16700 公顷的灌溉面积,每年创造的总收益可达 25.8 亿人民币。作为一座综合性拦河大坝,它集防汛、发电、灌溉、生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能有效缓解巴基斯坦的用水紧张局面,还将极大地推动当地工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而且,中国在援助他国基础设施建设时,向来秉持中方提供核心技术、当地提供人力的合作模式。在大坝建设过程中,既能向巴基斯坦传授先进技术,又能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这对于经济发展受限的巴基斯坦而言,无疑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
不仅如此,中国计划在雅鲁藏布江修建墨脱水电站的消息,更是让印度忧心忡忡。印度以己度人,片面地认为中国也会像他们一样利用水源做文章。实际上,中国修建墨脱水电站主要是为了缓解西南地区的用水用电压力,同时也旨在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减轻用水负担。中国作为亚洲大国,始终以维护地区稳定与团结为己任,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出了大国担当与责任。待莫赫曼德水电站建成之日,巴基斯坦将彻底摆脱对印度水源的依赖,莫迪的 “控水” 招数也将彻底失去作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迎来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