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灾后重建记:干部群众挽臂同行,在洪水退去的土地上种下希望

文章讲述了河北滦平县遭遇山洪、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后,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展灾损评估与灾后重建工作,通过转移安置、清淤修路、补种农作物、发展乡村旅游等措施恢复生产生活,凝聚起灾后重建的强大力量。

7月28日的暴雨,像一头失控的野兽,在河北滦平的山谷间横冲直撞。马营子村的张淑云站在村部二楼的窗前,看着潮河支流马营子河的水位急速上涨,浑浊的浪头裹挟着泥沙和折断的树枝,拍打着村口那棵百年老槐的根基。她攥紧手中的转移名单,手心里全是汗——这上面写着全村380户中最危险的12户人家,其中7户的房屋离河道不足5米。

“老李头家的小孙子刚满两岁,得赶紧背走!”张淑云转身对村会计王大姐喊了一嗓子,自己抄起雨衣就往村东头跑。此时的滦平县,20个乡镇199个村正被同一场暴雨笼罩,50380名群众的房屋、农田、道路不同程度受损。但在马营子村,这场与洪水的赛跑,从暴雨来临前的两小时就已打响。

一、灾损评估:用脚步丈量灾情,用数据守护希望

7月30日,洪水退去后的第三天,马营子村的晒谷场上多了几顶蓝白相间的帐篷——那是县农业农村局和4家保险企业组成的联合评估组。评估员小陈蹲在田埂边,举着无人机拍摄被淹的玉米地:”你看这片,水深超过50厘米,玉米秆已经倒伏,估产得打个七折。”他身后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块农田的受损等级、村民的种植品种和预计损失。

“灾损评估不是简单的’拍照打卡’,而是要给村民一个明明白白的’损失清单’。”滦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志强介绍,此次评估采用”三级联审”机制:村两委初核、乡镇复核、县级专家组终审,确保每一笔损失都经得起检验。更贴心的是,保险企业同步介入,现场核对投保作物和房屋信息,让村民”灾后少跑腿,理赔少操心”。

在马营子村的临时安置点,72岁的王奶奶攥着评估员递来的《受灾情况确认表》,眼角泛着泪光:”我家三间土坯房塌了半面墙,院里的杏树也冲没了……”评估员小张一边安抚她,一边用测量仪记录房屋损毁程度:”奶奶,您放心,根据政策,房屋倒塌能赔3万,杏树按棵数补,我们明天就帮您提交材料。”

二、重建现场:干部当”先锋”,群众成”主力”

7月31日清晨,马营子村的进村公路上,30多名党员干部带着铁锹、编织袋,正和村民们一起清理淤泥。”村南头的路基塌了8米,得赶紧垫上碎石。”村支书张淑云挽起裤腿,第一个跳进没过小腿的泥水里。她的胶鞋上沾着黑泥,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却始终举着喇叭喊:”老少爷们儿,咱先把主路打通,物资才能运进来!”

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党员突击队””青年志愿队””妇女后勤组”迅速成立:老党员李大爷带着几个小伙子,用绳子捆住断裂的电线杆;妇女们把自家的塑料布拿出来,搭在临时安置点的漏雨处;放暑假的大学生小吴举着手机,直播清理现场,帮村民销售未被冲毁的山货……

“以前总觉得干部是’管我们的’,现在才明白,他们和我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村民刘大哥一边往卡车上装淤泥,一边笑着说。他的妻子前两天刚做完手术,家里的重活全靠他一人,可听说村里要修路,他二话不说放下农活就来帮忙:”路通了,药材商才能进山,我家种的柴胡才能卖出去。”

三、生产自救:从”等救援”到”主动干”,老土地焕发新生机

8月2日,马营子村的玉米地里,村民们正弯腰补种被淹的青苗。”这场雨虽然大,但地里的淤泥松得很,补种的玉米成活率能到80%。”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农艺师老周蹲在地里,手把手教村民如何调整种植密度。他身后的田埂上,立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灾后补种技术要点”:”选择早熟品种,缩短生长期;增施有机肥,增强抗逆性……”

在村头的蔬菜大棚里,返乡创业的青年小杨正调试新安装的自动遮阳棚。”暴雨把原来的棚膜冲坏了,多亏政府补贴了5000块钱,我换了更抗风的材质。”他指着棚内翠绿的黄瓜苗说,”下周就能上市了,估计能卖个好价钱。”

更让人惊喜的是,马营子村的”乡村旅游”也在悄然复苏。村东头的古槐树下,几位老人支起了茶摊,用山泉水煮着野菊花茶;村西的手工作坊里,妇女们编着玉米皮工艺品,准备拿到县城的市集上卖。”以前游客嫌我们这儿偏,现在洪水冲走了旧房子,倒露出了藏在深山里的’宝贝’。”张淑云摸着古槐的树干说,”等路修好了,我们打算搞个’山水人家’民宿,让城里人来体验咱们的’洪水记忆’。”

四、灾后重建的”滦平样本”:人心齐,泰山移

截至8月6日,马营子村的进村公路已基本贯通,房屋修缮完成80%,补种的农作物长势喜人。更令人欣慰的是,村民们的”精气神”回来了——村口的小广场上,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老人们在树下打太极,曾经因灾受损的围墙边,爬满了村民自发种下的格桑花。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原样’,而是要’建得更好’。”滦平县委书记李明在全县灾后重建工作会上强调,”我们要把灾难变成’试金石’,检验干部的担当,凝聚群众的力量,更要让每一个受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永远和他们站在一起。”

夕阳西下时,张淑云站在新修的路基上,望着远处正在清理河道的身影。风里飘来玉米的清香,混着格桑花的甜香。她知道,这场洪水带来的不仅是伤痛,更是一场关于”团结”的洗礼——当干部群众挽臂同行,当老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所有的困难都会变成脚下的路,所有的希望都会在废墟上开花。

这,或许就是灾后重建最动人的意义:它不仅修复了房屋和道路,更修复了一个地方的”精神脊梁”;它不仅让群众恢复了生产生活,更让他们学会了在风雨中相互扶持,在灾难中看见希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