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沪上开:当戏剧盛事邂逅申城热情,一场文化盛宴如何惊艳四方?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句诗不仅道出梅花坚韧的品格,也恰似戏剧演员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5 月 21 日,第 32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上海文化广场揭晓,这朵象征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荣誉的 “梅花”,首次绽放在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瞬间点燃了申城的文化热情,引发了一场关于戏剧艺术的全民狂欢。

梅花奖落地上海,观众们的热情如同夏日骄阳般炽热。5 月 8 日,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为梅花奖终评拉开序幕,戏迷潘月斌手持 “祖传” 1970 年版《智取威虎山》唱片,只为求得主演蓝天的签名。来自黑龙江虎林的他激动地说:“杨子荣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这场演出音效绝佳,演员仿佛就在耳边唱!”5 月 11 日,上海歌舞团《朱鹮》谢幕后,主演朱洁静与搭档被观众的热情包围,散场后,东方艺术中心外,观众们排起十多米长队,只为与演员击掌互动。这样的场景,在梅花奖终评期间频频上演,观众们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戏剧的热爱。

这一届参评梅花奖的演员们,展现出鲜明的个性与特色。他们中不乏高学历人才,视野开阔,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勇于创新。国家京剧院演员王越在剧院院庆期间,10 天演 7 场戏,仍坚持打磨《铡判官》;河北梆子剧院演员孙娜的折子戏专场,得到上一届梅花奖榜首演员郝士超的助力。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入围梅花奖终评的 90 后演员多达 5 位,创 2015 年奖项改革以来之最。从少儿戏曲小梅花得主成长为冲击大梅花的选手,临汾市小梅花蒲剧艺术培训中心的梁静,用《精卫填海》惊艳了上海观众,她的成长之路,正是青年演员蓬勃发展的缩影。

本届梅花奖在上海实现了诸多 “第一次”,彰显出对戏剧生态的优化与革新。首次开辟民营剧团申报通道,让民营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演员鲍陈热成功入围终评。台州乱弹曾停演近 30 年,如今凭借梅花奖的舞台重新绽放光彩。此外,梅花奖鼓励未获过奖地域的演员参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秦剧团李敏首次进入终评,她和团队跨越千里,将秦腔艺术带到上海,让更多人领略到不同地域戏剧的魅力。

梅花奖不仅是戏剧艺术的盛会,更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在舞台之外,各地剧团纷纷借助这一平台推广文旅特色。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带来湘剧《夫人如见》,同时展示长沙非遗文化、推广特色旅游线路;山西临汾的演员为家乡代言,邀请观众领略临汾的历史文化底蕴;台州乱弹剧团团长热情推介台州美食与风光。国家话剧院更是借梅花奖契机,官宣 2025 国话・上海演出季 7 月启动,推动京沪两地文化艺术交流互通。

当梅花奖首次绽放上海,这座城市以包容与热情,为戏剧艺术搭建起绚丽的舞台。观众的热爱、演员的拼搏、奖项的创新、文旅的融合,共同绘就了一幅精彩绝伦的文化画卷。相信这朵在沪上盛开的 “梅花”,将散发更迷人的芬芳,让更多人感受到戏剧艺术的永恒魅力,也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