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写之境的当代突围】贾广健艺术展以166幅作品构建传统与创新的美学对话,从《溪塘过雪》的宋画格物到西双版纳系列的”工写叠染”,在没骨花卉中融入丙烯媒介、在热带雨林题材突破水墨范式,展现”守常达变”的艺术哲学,这场展览不仅是中国画现代转型的示范样本,更为全球化时代提供了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的文化范式。

2025年盛夏的山东美术馆,一场名为”工写之间”的艺术展正引发着持续的文化震动。中国国家画院画家贾广健带来的166幅作品,如同一部视觉化的艺术沉思录,将观众引入一个由工笔精微与写意洒脱共同构筑的美学宇宙。这场展览不仅是一位艺术家四十载创作历程的浓缩呈现,更折射出当代中国画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与创新突围。
一、传统根脉的当代转译
走进展厅,1996年创作的《溪塘过雪》前总是聚集着最多观众。这幅工笔花鸟代表作中,残荷与积雪的对话被赋予哲学意味——画家用三天时间反复罩染的冰面,呈现出透明如琉璃却又厚重如岁月的质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王雪峰指出:”贾广健的工笔不是对物象的简单摹写,而是将宋代院体画的格物精神与当代构成意识熔于一炉。”画面中那些看似随意的枯枝走向,实则是经过数十次草图调整的精心布局,每一笔都是对”尽精微,致广大”传统的现代诠释。
没骨花卉展区呈现的艺术突破更为显著。《清荷系列》中,画家摒弃勾勒轮廓的传统程式,直接以色彩塑形,水色交融间既保持物象的精准,又流露笔意的潇洒。这种源自恽寿平的艺术语言,在贾广健笔下获得新生——他创新性地将丙烯媒介与传统矿物颜料结合,使花瓣呈现出阳光穿透般的通透感。中央美院教授于洋评价:”这些作品重新定义了’没骨’的概念,它不再只是技法,而是一种观照世界的态度。”
二、雨林题材的笔墨革命
展览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2025年初创作的西双版纳系列。面对热带雨林这个传统中国画鲜少涉足的题材,贾广健进行了一场大胆的笔墨实验。《雨林晨光》中,蕨类植物的羽状复叶以工笔手法精雕细琢,而背景的藤蔓则用泼墨大写意挥洒,两种看似矛盾的表现方式在画面中达成奇妙和谐。画家独创的”工写叠染法”,先以写意笔触铺陈气势,再施以工笔局部刻画,最后通过淡墨渲染统一画面,创造出三维空间与二维笔墨的共生效果。
色彩体系的突破同样引人注目。贾广健将传统青绿山水中的石青、石绿颜料与西画中的翠绿、钴蓝并置,在《热带交响》中构建出富有音乐性的色彩节奏。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认为:”这些作品打破了’水墨为上’的桎梏,证明中国画的当代性不必以牺牲色彩为代价。”
三、清雅美学的当代意义
贯穿展览始终的”清雅之气”,是理解贾广健艺术的关键密码。在《寒河晴晚》前,观众能感受到这种美学理想的完整呈现——暮色中的芦苇既不是凄凉的枯败,也不是艳俗的绚烂,而是一种历经风霜后的从容静美。这种审美取向与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形成微妙呼应: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人们愈发渴望艺术带来的心灵净化。
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贾广健的另一重要贡献。展览特设的文献区展示了他主持国家画院高研班时的教案,其中”以工养写,以写促工”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大批青年艺术家。天津美院青年教师李晶说:”贾老师教会我们的不是某种固定画法,而是在传统与创新间保持平衡的智慧。”
四、跨文化对话的启示
贾广健的艺术探索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画提供了转型范式。英国艺术评论家詹姆斯·埃尔金斯在观看展览后撰文指出:”这些作品令人信服地证明,源自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完全能够表达当代人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生态笔记》系列,将工笔草虫与抽象色块并置,既延续了齐白石”草间生活”的趣味,又融入了对生态危机的思考。
展览的尾声处,一组尺幅不大的水墨小品格外引人深思。《手机与兰花》中,智能设备与传统盆栽的并置幽默而深刻;《直播时代》里,宋代式样的花盆上贴着二维码标签。这些作品展现了一位传统派艺术家的当代敏感——他不是简单批判数字文明,而是在探寻科技时代的精神栖居方式。
五、艺术生命的常与变
站在回顾与展望的交汇点,”工写之间”展提出的命题远超出技法层面。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张晓凌在研讨会上指出:”贾广健的艺术实践揭示了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根本路径——不是断裂式的革命,而是对传统基因的创造性转化。”那些雨林中的芭蕉叶或许不同于古人笔下的墨竹,但其中蕴含的”物我合一”精神却一脉相承。
展览现场播放的纪录片里,贾广健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追求的本质:”工笔与写意看似两极,实则都是画家与世界的对话方式。最重要的不是选择何种语言,而是始终保持对生命的真挚感受。”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他的作品能同时吸引专业学者与普通观众——在精妙的技艺背后,永远跃动着对美的纯粹热爱。
当观众走出展厅,那些精细入微的工笔翎毛、淋漓酣畅的写意山水、朦胧雅致的没骨花卉,已不再是墙上的图像,而成为观照传统的镜鉴与思考当代的窗口。在这个意义上,”工写之间”展恰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国艺术的过去与未来,也连通着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正如展览画册扉页所题:”守常达变,方得艺道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