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时光信笺:三代人在经纬线间续写铁路情缘

一张 1958 年的南京地图,承载着跨越六十七载的思念与追寻。当作者握着这张泛黄的地图,踏入老南京火车站,鞋底碾过地图上早已消失的南京铁路运输学校坐标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父亲青春岁月的时光之门。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沿着铁轨的轨迹,在经纬线间缓缓铺陈开来。

晨雾中的轮渡码头,依旧保留着父亲记忆中的弧度。1958 年,年轻的父亲怀揣着老革命白鹤老爷爷资助的 10 块钱,从泰兴乘坐渡江小轮来到浦口,开启了在南京铁路运输学校的求学之路。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口袋里,那封入学通知书,成为改变他命运的关键。沿着中山北路废弃的货运轨道行走,道砟石缝隙里的野苋菜肆意生长,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父亲那届学生曾在此进行货运中间接发列车、货物装卸等业务学习,马灯的光晕里,经纬仪见证过紫金山的倒影。作者蹲下身抚摸冰凉的铁轨,生锈的鱼尾板上半枚指纹,仿佛是六十多年前父亲留下的印记,汗碱在金属表面结晶成细小的六边形,让人感受到岁月的厚重。

在老城区拆迁工地,一截红砖围墙倔强地矗立着,这里曾是铁路运校的锅炉房遗址。拾荒老人的回忆,让作者仿佛闻到了父亲用搪瓷缸化开的冻疮膏的气息,蒸汽管道的余温似乎还残留在砖缝之间。在南京图书馆,管理员搬出蒙灰的《铁道周刊》,1958 年秋的某期里,夹着一片枯黄的梧桐叶,叶脉间残留的蓝黑墨水绘制的等高线,瞬间唤醒了某个相似的秋日场景:父亲在阅览室抄录铁路资料,钢笔尖漏墨染蓝了虎口,如同永远无法闭合的钢轨。

当作者与外甥女乘坐地铁三号线穿越长江时,隧道灯光在车窗上流淌,现代列车的玻璃幕墙映出奇异的叠影。一边是夜色中年轻的父亲举着信号灯,挥别一辆又一辆列车;一边是作者和外甥女举着手机地图,寻找老南京火车站的历史印记。两种时空、三代人的坐标点,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里慢慢重合。玄武湖西岸荒草丛中的混凝土桩基,是最早铁路实训基地的遗存,暴雨后渗出的混浊柴油,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眼泪。作者将耳朵贴在冰冷的水泥表面,仿佛听见了父亲和同学们深夜抢修轨道模型的敲击声,那些年轻的手掌,似乎还在混凝土里持续发烫。

父亲当年毕业时,渴望留在南京,以便照顾家人,却因服从统一安排,离开故土来到泉城济南,最终长眠于此。如今,六十七年后,父亲的外孙女替他实现了回到南京的夙愿。当三代人相隔六十七年的脚印在经纬线交点处重叠,整座南京城仿佛变得透明。无数铁轨从地底下生长出来,将三段人生焊接成永动的齿轮,铁路不仅是交通的脉络,更成为了连接三代人情感的纽带,在时光的长河中,续写着永不落幕的故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