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热射病高发,文章科普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而是致命急性危象,剖析其高危环境、症状表现与常见误区,给出入伏后科学防护6项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法,强调社会防护与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一、热射病:被低估的高温”杀手”
热射病不是普通的中暑,而是高温环境下人体自我调节机制彻底崩溃后的急性危象。近期河南通报的236例确诊病例,揭示了这种疾病的致命性。它不像普通中暑那样可以通过简单休息缓解,而是会迅速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50%以上。在入伏后,随着气温持续攀升,这种疾病的威胁愈发严峻。
二、致命信号:识别热射病的早期症状
很多人对高温的警惕仅停留在”多喝水””别晒太阳”层面,却忽视了真正的危险信号。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可能已经进入热射病早期:
- 出汗突然减少或停止
- 皮肤干热无汗
- 反应迟钝、意识模糊
- 头晕、恶心、心跳加快
这些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是”中暑”而延误治疗。事实上,一旦出现这些表现,体温可能已飙升至40℃以上,器官功能开始受损。
三、高危环境:这些场所要格外警惕
热射病最容易发生在以下高危环境中:
- 炎热施工工地:通风差、湿度高
- 闷热出租屋:缺乏有效降温措施
- 通风不畅的厨房:高温高湿环境
- 密闭空调房与高温环境的剧烈温差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以及服用利尿剂、抗高血压药等药物的人群,风险更高。
四、科学防护:入伏后必备6项措施
- 实时监测环境指标:关注气温、湿度、体感温度等气象数据,当气温超过35℃、湿度超过60%时提高警惕。
-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避开中午11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必须外出时要做好防护。
-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建议每小时补充200-300ml含电解质的饮品。
- 保持环境通风:使用风扇、空调等设备保持空气流通,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26℃左右。
- 警惕”空调病”: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从空调环境到高温环境要逐步适应。
- 识别危险信号:一旦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立即停止活动,转移到阴凉处休息。
五、特殊人群:需要格外关注
-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对高温更敏感
- 儿童:体温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
-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
- 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快递员等
这些人群需要家人和同事的特别关注,建议配备便携式体温计和急救药品。
六、误区澄清:关于热射病的常见误解
- 误区一:”只有体质差的人才会中暑”
- 事实:健康成年人在极端环境下也可能中暑
- 误区二:”出汗越多越好”
- 事实:突然不出汗可能是热射病的早期信号
- 误区三:”发汗可以排毒”
- 事实:高湿高温环境下”发汗”可能适得其反
- 误区四:”扛一扛就过去了”
- 事实:热射病发展迅速,延误治疗后果严重
七、应急处理:黄金抢救时间
一旦发现热射病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
- 脱去多余衣物
- 用冷水擦拭身体或冰敷降温
- 补充含电解质的清凉饮料
-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记住:热射病的抢救黄金时间是发病后的前30分钟,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下降1%。
八、社会防护:构建防暑降温网络
- 工作场所:建筑工地等高温作业场所应调整作息时间,提供防暑降温设施
- 社区服务:为独居老人等高风险群体提供防暑帮助
- 公共设施:增加避暑点、降温设备等公共设施
- 媒体宣传:加强热射病防治知识普及
九、未来展望: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将越来越频繁。我们需要:
- 加强热射病相关研究
- 完善高温预警系统
- 提高公众防护意识
- 建立更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十、结语:敬畏自然,科学防护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的”隐形杀手”,但只要我们科学认识、积极预防,就能有效降低风险。记住:在极端高温天气下,宁可过度防护,也不要心存侥幸。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高温挑战,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十一、实用工具推荐
- 气象APP:实时查看体感温度、湿度等数据
- 便携式体温计:随时监测体温变化
- 防暑急救包:包含清凉油、电解质饮料等物品
- 智能手环:监测心率、体温等健康指标
十二、特别提醒
入伏后,建议每天早晚各检查一次身体状况,特别是早晨起床时和午睡后。如果出现异常症状,不要犹豫,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并就医。记住:预防胜于治疗,科学防护才能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