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榕江遭遇特大洪灾后,当地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党员干部、武警官兵、消防救援力量火速驰援转移群众,全国各地援助物资不断运抵,村民自发组建后勤保障队伍,国际社会盛赞中国式团结,灾后重建高效推进,彰显了“人心为坝,可抵万难”的中国式团结精神及其强大生命力和世界意义。

当特大洪涝灾害突袭贵州榕江这座”村超圣地”,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救灾战役就此展开。从洪水肆虐到众志成城,从断壁残垣到重建希望,榕江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心为坝,可抵万难”的深刻内涵。这场灾害不仅检验了当地的应急能力,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团结的强大生命力。
一、洪灾突袭:从”村超”圣地到一片泽国
6月24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将榕江县城变成泽国。仅10分钟时间,承载亿万球迷热情的”村超”主赛场就被完全淹没。昔日热闹非凡的足球场泥泞不堪,印有”贵州村超”4个大字的展板在洪水中孤独矗立。县城多处低洼地带瞬间被淹,这座因足球而闻名的小城遭受重创。
这场洪灾来势汹汹,榕江县迅速启动防汛一级响应。截至当天晚上11时,超过5万名受灾群众被安全转移。武警官兵、消防救援等多支专业力量携带冲锋舟、皮划艇等装备火速驰援,将被困群众转移到临时安置点或高处安全地带。在道路狭窄的地区,武警官兵甚至跳入湍急洪水中,游泳救出被困儿童。
二、生死救援: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
洪灾面前,中国式团结展现出惊人的力量。第一轮洪峰过境后,当地迅速转入清淤、消杀阶段。然而6月28日,第二轮洪峰接踵而至,防汛警报再次拉响。全县8000多名党员干部争分夺秒,紧急撤离转移群众4万多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物资源源不断运抵榕江,许多普通群众自发加入救援队伍,成为”编外战士”。在距离县城9公里外的忠诚镇忠诚村,曾经的合约食堂变身”前线补给站”,村足球啦啦队成员和群众志愿者接力帮厨,为救援人员提供一日三餐。这种自发组织的后勤保障体系,成为抗洪救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重建速度:中国式效率的生动体现
随着强降雨天气结束,6月29日榕江县终止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工作重心全面转入灾后恢复重建与常态化防汛阶段。航拍对比画面令人震撼:启动灾后重建短短7小时内,榕江多地就出现明显变化。这种”中国速度”背后,是党员干部与群众携手奋战的成果。
当地设立了两个大型物资集散中心,社会各界捐赠的物资通过20个临时发放点有序分发。三宝侗寨足球队的党员们组建三轮车队,穿越窄巷配送物资;章鲁村村民架锅烧柴,准备热乎乎的爱心餐。这些暖心细节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
四、国际反响:中国式团结的世界意义
榕江抗洪救灾的画面通过社交媒体传向世界,引发国际网友热议。马来西亚网友赞叹:”万众一心、没有抗争、没有埋怨,只有付出与感恩,只有在中国才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墨西哥网友表示:”当中国某个地方面临困难时,它会得到来自各地的支持,这很棒!”曾在榕江看过”村超”的外国博主则期待这座城市早日恢复活力。
这种国际反响恰恰揭示了中国式团结的世界意义。在应对自然灾害时,中国展现出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体协作的力量;不是互相指责,而是守望相助的精神;不是等待救援,而是主动作为的态度。这种团结互助的文化基因,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重要密码。
五、重建启示:从灾难中汲取前行力量
当前,榕江县的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全面恢复。居民用电全部恢复,自来水厂供水正常,城市清淤工作有序推进。社会各界的爱心物资通过党员干部群众搭建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源源不断送达受灾群众手中。
这场洪灾给榕江留下的不仅是伤痛,更有宝贵的精神财富。从灾难中我们看到:中国式团结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担当里,体现在普通群众自发参与的自觉里,体现在社会各界守望相助的温暖里。这种团结精神,正是中国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结语:人心为坝的永恒价值
榕江抗洪救灾的实践再次证明:人心为坝,可抵万难。这种中国式团结超越了地域界限,超越了血缘关系,它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当灾难来临时,14亿中国人能够迅速凝聚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当重建家园时,这种力量又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放眼未来,无论是应对自然灾害还是其他挑战,中国式团结都将继续展现其独特价值。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人民,真正的希望源于团结。只要14亿中国人同心同德,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榕江的故事,正是这种中国力量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