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十二圩依托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地理优势,从古代盐业重镇转型为文化小镇,通过保护历史遗迹、活化非遗文化、发展文旅产业,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现代经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千年盐都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黄金水道上,坐落着一座承载着千年盐业文明的古镇——十二圩。这座被誉为”江上盐都”的江苏扬州仪征古镇,曾因盐而兴,创造了”一盐兴盛,百业兴旺”的辉煌历史。如今,当运河水依然静静流淌,十二圩正以文化小镇的全新姿态,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谱写新的篇章。
一、盐都往事:运河畔的千年繁华
十二圩的兴盛始于清代中叶。得益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两淮盐业的重要集散地。鼎盛时期,十二圩拥有”十里盐场”,盐船云集,商贾辐辏,人口逾十万,其繁荣程度甚至超过当时的扬州城。
“一盐兴盛,百业兴旺”是对十二圩历史最生动的写照。盐业的繁荣带动了运输、仓储、金融、餐饮等行业的全面发展。古镇上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盐运码头、盐商会馆、盐工住宅等历史遗迹,见证着那段辉煌岁月。其中,十二圩盐运码头遗址长达2公里,是长江沿线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盐运码头之一。
二、文化重生:从盐都到文化小镇
随着盐业经济的衰落,十二圩也曾一度陷入沉寂。然而,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文化工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古镇的文化价值,开启了”文化小镇”的转型之路。
文化复兴的第一步是对历史遗存的系统保护。十二圩先后修复了盐运码头、盐商会馆、盐工祠堂等一批重要历史建筑,并建立了盐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两淮盐业的历史变迁。同时,通过挖掘整理盐民号子、盐工菜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文化小镇的建设更注重活态传承。每年举办的”盐文化节”吸引大量游客,盐雕艺术展、盐史讲座等活动让古老盐文化以现代方式呈现。古镇还引入文创产业,开发盐主题工艺品、特色食品等,让传统文化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新帆再扬:运河时代的当代价值
在新时代,十二圩的文化复兴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谋划。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十二圩正探索一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新路。
文旅融合成为重要抓手。古镇依托运河资源,开发”运河一日游”线路,将盐文化体验与长江风光游览相结合。特色民宿、主题餐厅等旅游配套不断完善,让游客既能感受历史韵味,又能享受现代便利。
产业转型也取得突破。依托盐文化IP,十二圩培育了一批文创企业,开发出盐灯、盐皂等特色产品。同时,利用古镇空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吸引年轻创业者入驻,为古镇注入新鲜活力。
四、运河遗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十二圩的转型实践,折射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作为活态遗产,大运河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当代发展的资源。
在保护方面,十二圩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持历史风貌。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古镇三维模型,为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建立社区参与机制,让居民成为文化保护的主体。
在利用方面,十二圩探索”文化+”模式,将盐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等产业融合。盐文化研学基地、运河文化体验馆等项目,让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资源和发展动力。
五、未来展望:文化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二圩的文化复兴之路任重道远。未来,古镇将继续深化文化内涵挖掘,提升旅游品质,推动产业升级,努力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示范性文化小镇。
人才培养是关键。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古镇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借鉴世界运河城市发展经验。
科技创新将赋能文化小镇建设。利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盐文化体验项目。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提升游客体验。通过科技手段,让古老盐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结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十二圩的故事,是千年盐都的涅槃重生,也是运河文化的当代演绎。从盐业重镇到文化小镇,十二圩的转型之路证明:文化遗产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创新的源泉;历史记忆不是过去的回响,而是未来的指引。
当运河水继续流淌,十二圩这艘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盐都之舟”,正扬起”新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浪潮中,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座古镇的故事告诉我们:守护好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传承好文化,才能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