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提车罗生门”:口头承诺与合同陷阱下的消费者困境

杭州俞女士为赶新能源车购置税免征政策购买小米Yu7,销售人员口头承诺年底提车概率达80%-90%让她支付定金,后发现系统显示提车需一年后,错过政策窗口期将多缴1万多元购置税,要求退款遭拒,因口头承诺难举证、合同明确定金不退且未书面约定交付时间,她陷入维权困境,此事折射出新能源汽车销售中口头承诺与合同条款的博弈、定金罚则的法律边界等问题,集体维权或成解决途径,也引发对行业规范和契约精神重建的思考。

杭州的俞女士最近陷入了一场令人揪心的消费纠纷。她看中了小米新发布的Yu7新能源车,为了赶上2025年底前购置税免征政策的末班车,特意反复确认提车时间。销售人员信誓旦旦地承诺”80%-90%的概率年底能提车”,让她毫不犹豫地支付了5000元定金。然而第二天,系统却显示预计提车时间长达52-55周——这意味着她将错过政策窗口期,多缴纳1万多元的购置税。更糟的是,当她要求退款时,商家以”合同未书面承诺提车时间”为由拒绝,一场关于信任与契约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一、购车决策背后的政策焦虑

俞女士的购车故事折射出当前新能源车市场的普遍现象。作为小米的忠实粉丝,她被Yu7与自己姓氏同音的巧合所吸引,更被车辆性能所打动。但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的,是年底前必须提车的政策压力——2025年12月31日这个时间节点,直接关系到她能否享受全额购置税免征政策。多等一个月,就要多掏1万多元的税款,这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绝非小数目。

这种政策驱动下的购车焦虑并非个例。数据显示,小米Yu7发布仅3分钟就收获20万预定量,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而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调整,让无数像俞女士这样的消费者不得不精确计算提车时间,生怕错过政策红利。这种焦虑心理恰恰被部分销售人员利用,成为促成交易的心理筹码。

二、口头承诺与合同条款的博弈

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是否构成合同义务。俞女士回忆,销售人员不仅明确表示”年底提车没问题”,还给出了小米两个工厂月产3万台、产能利用率80%-90%的具体数据作为支撑。这些看似专业的表述让她产生了充分信任。

然而从法律角度看,《民法典》第142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但若无证据证明口头承诺内容,消费者难以据此主张权利。本案中,小米APP购车协议明确约定”锁单后定金不退”,且系统显示的交付周期为52-55周,与销售人员承诺存在明显差异。商家正是抓住这一点,以”合同未书面载明交付时间”为由进行抗辩。

值得注意的是,销售人员使用的”80%-90%概率”这种模糊表述,既给了消费者希望,又为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这种话术在销售行业并不鲜见,但恰恰成为纠纷的导火索——当消费者将概率性承诺理解为确定性保证时,矛盾便不可避免。

三、定金条款的法律边界

《民法典》第587条关于定金罚则的规定,为这类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小米APP购车协议中”锁单后定金不退”的条款,若已通过显著方式提示并经消费者确认,则属于合法有效的格式条款。这意味着,除非俞女士能证明商家存在欺诈或重大误解,否则很难要求退还定金。

但问题在于,商家是否充分履行了告知义务?俞女士表示支付定金前并未被明确告知”定金不可退”,这可能成为案件的关键突破口。实践中,不少商家会在电子合同中设置”默认勾选”等隐蔽条款,这种做法本身就存在合规风险。

更值得探讨的是,当系统显示的交付周期与销售人员承诺存在重大差异时,商家是否尽到了合理提示义务?如果消费者是基于错误信息做出购买决定,是否构成”重大误解”从而影响合同效力?这些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尚无统一标准,给类似纠纷的解决带来不确定性。

四、集体维权与行业反思

面对商家的强硬态度,俞女士目前最好的选择或许是联合其他消费者集体维权。通过舆论压力或行政调解,促使商家优化交付政策或提供补偿方案。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在消费维权领域屡见不鲜,往往能取得比个体诉讼更好的效果。

从行业角度看,这起纠纷暴露出新能源汽车销售环节的诸多问题。产能预测的随意性、交付周期的不确定性、销售话术的模糊性,都成为引发纠纷的潜在因素。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汽车销售行为的规范,特别是对产能承诺、交付时间等关键信息的披露要求,避免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而陷入被动。

对消费者而言,这起案例也提供了宝贵教训:面对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务必要求写入合同;对电子合同中的格式条款要仔细阅读;支付定金前要确认退改政策。在政策红利期购车更要保持理性,避免因急于”上车”而忽视风险。

五、契约精神与消费信任的重建

俞女士的遭遇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契约精神的考验。在市场经济中,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建立在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之上。口头承诺虽然具有法律效力,但举证难度大;书面合同虽然严谨,但可能存在霸王条款。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需要商家、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对商家而言,诚信经营不应只是一句口号。销售人员的每一句承诺都可能转化为法律责任,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培训和管理制度,避免因个体行为损害企业信誉。对消费者而言,维权意识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避免陷入”举证难”的困境。

这起”提车罗生门”最终如何解决尚待观察,但它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新能源汽车销售模式的深入思考。在政策红利逐渐消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只有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透明、公平的交易机制,才能实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毕竟,再好的产品也需要信任作为基石,而信任一旦崩塌,重建的成本远比想象中更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