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桐庐天目溪公园一名中年男子突发心脏骤停,晨跑的桐庐县红十字会副会长刘卫良凭借丰富的急救经验,与周围市民紧密配合,以”教科书式”的接力救援在黄金4分钟内展开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成功为患者赢得生机,目前患者情况稳定,此事引发社会对全民急救意识提升的广泛关注。

清晨的天目溪公园笼罩在薄雾中,6月29日的桐庐县城还未完全苏醒。52岁的刘卫良像往常一样沿着公园步道晨跑,突然,前方不远处围聚的人群引起了他的注意。”当时隐约听到有人喊’晕倒了’,我加快脚步跑过去,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倒在地上,脸色发紫,嘴角有白沫。”刘卫良回忆道,那一刻,他的职业本能瞬间被唤醒——作为桐庐县红十字会副会长,他每年要培训上百名急救志愿者。
一、生死时速:从发现到施救的黄金3分钟
现场情况十分危急。刘卫良迅速蹲下检查,发现患者已无自主呼吸,颈动脉搏动消失。”快打120!”他一边指挥围观群众报警,一边解开患者衬衫开始胸外按压。标准的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刘卫良的动作精准而有力。当有热心市民加入按压时,他立即转为指导角色:”注意节奏,手臂要伸直,用体重施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发现患者口吐白沫后,刘卫良果断暂停了人工呼吸。”这是专业素养的体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义事后分析,”癫痫发作或中毒情况下贸然人工呼吸可能造成误吸,手帕的使用既保证了气道开放又避免了直接接触。”
二、专业救援:红十字会副会长的”急救教科书”
作为有着15年急救培训经验的专家,刘卫良的救援动作堪称”教科书级”。在持续六七轮胸外按压后,他发现患者仍无自主呼吸,立即组织市民进行更替按压。”我们采用了30:2的按压通气比,每两分钟轮换一次施救者。”这种科学的轮换机制确保了按压质量,避免了施救者体力透支导致的力度下降。
更令人赞叹的是现场救援的协作效率。当救护车赶到时,患者已接受持续十几分钟的心肺复苏。医护人员接手后,刘卫良并未离开,而是继续协助进行除颤和药物准备。”黄金4分钟”的概念在此刻被完美诠释——从患者倒地到开始急救,整个过程不足3分钟。
三、生命奇迹:多学科协作的胜利
桐庐医院急诊室的监控记录显示,患者到达时已呈现室颤状态。陈义团队立即实施高级生命支持:三次电除颤配合肾上腺素注射,持续胸外按压与气管插管同步进行。”患者能存活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院前急救的质量。”陈义强调,”刘卫良团队维持的有效循环,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抢救窗口。”
目前患者已脱离生命危险,转入ICU进一步观察。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脏骤停,这与刘卫良现场判断的”心源性猝死”高度吻合。”如果晚一分钟开始急救,结果可能完全不同。”陈义感慨道。
四、城市温度:全民急救意识的觉醒
这起事件在桐庐引发热议。县红十字会数据显示,去年全县仅完成800人次急救培训,而今年仅上半年就已突破1500人次。”刘会长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县红十字会秘书长王芳表示,他们计划将公园、地铁站等公共场所纳入”急救志愿者”布点范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公众急救观念的转变。现场目击者李女士回忆:”以前遇到这种情况肯定躲得远远的,现在知道第一时间施救有多重要。”这种认知转变正是刘卫良最希望看到的——他正在推动的”急救进社区”项目,已培训出200多名合格救护员。
五、专家视角:中国急救体系的进步与挑战
从医学角度看,这起救援案例具有多重示范意义:
- 时间管理:严格控制在黄金4分钟内
- 技术规范:完全遵循AHA最新指南
- 团队协作:非专业人员也能高效配合
- 延续护理: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
但挑战依然存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约54万,院前急救成功率不足1%。”关键还是要扩大急救培训覆盖面。”刘卫良呼吁,”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基础急救技能,这可能比学会开车更重要。”
结语:在天目溪公园的晨光中,这场生命接力赛以胜利告终。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当意外来临时,你是否准备好成为那个伸出援手的人?刘卫良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奇迹,往往就诞生在普通人勇敢伸手的那一刻。这或许就是文明社会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