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贵州等地9条河流因持续强降雨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水利部门及时预警、多地积极应对使水位回落,此次汛情暴露气候异常与地形因素影响,也启示需从完善体系、科技赋能等方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水位暴涨!重庆酉水、贵州打邦河等9条河流相继突破警戒水位!”6月25日至2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席卷重庆、贵州等地,引发9条河流同时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水利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此次汛情最大超警幅度达1.04米,重庆王家坝河更是突破保证水位0.14米。目前,虽然大部分河流水位已开始回落,但这场”水考”暴露出的问题与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汛情速览:短时强降雨引发连锁反应
6月25日8时至26日8时,重庆、贵州等地迎来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气象数据显示,此次降雨具有”强度大、范围广、历时短”的特点,局部地区24小时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受此影响,沅江支流酉水、乌江支流甘龙河、桃花源河、打邦河等9条河流相继出现超警洪水。
“这次汛情来得又快又猛。”重庆市水利局一位负责人表示,”从降雨到河水暴涨,前后不到12小时,给防汛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监测显示,重庆王家坝河水位12小时内上涨3.2米,超保证水位0.14米;贵州打邦河水位涨幅也达到2.8米,超警戒水位1.04米。
二、灾害成因:气候异常与地形因素叠加
此次汛情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气候角度看,今年夏季风异常活跃,西南地区水汽输送异常偏强,加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导致强降雨带持续徘徊在重庆、贵州一带。气象专家指出,这种气候异常现象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密切相关。
从地形因素看,重庆、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显著。这种地形特点使得降雨后汇流速度快,洪水涨势迅猛。特别是乌江、沅江等河流的支流多为山区性河流,河道狭窄,调蓄能力有限,极易在强降雨后形成超警洪水。
三、预警响应:防汛体系的实战检验
面对突发汛情,我国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水利部水文部门提前发布洪水预警,为防汛抢险争取了宝贵时间。重庆市水利局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贵州省水利厅也相应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在具体应对措施上,两地采取了多项有效举措:一是加强水文监测,加密测报频次;二是强化水库调度,发挥拦洪削峰作用;三是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确保人员安全;四是加强堤防巡查,防范险情发生。这些措施的及时实施,有效减轻了洪水可能造成的损失。
四、灾情影响:局部地区受灾但总体可控
此次汛情主要影响重庆酉阳、贵州铜仁等地的部分乡镇。据初步统计,局部地区出现农田受淹、道路中断等情况,但尚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由于预警及时、应对得当,此次汛情总体可控,未造成重大灾害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汛情发生在主汛期前夕,具有一定的预警意义。水利专家指出,这可能是今年长江上游主汛期的前奏,后续可能还会出现更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因此,各地需保持高度警惕,做好长期防汛准备。
五、科技赋能:现代防汛技术的应用
在本次防汛过程中,现代科技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洪水范围,无人机对重点区域进行航拍巡查,大数据分析预测洪水发展趋势。重庆市还启用了”智慧防汛”平台,整合气象、水文、地质等多源数据,实现洪水预警的精准化、智能化。
“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我们的防汛效率。”重庆市水利局一位工程师介绍,”通过’智慧防汛’平台,我们可以实时掌握全市河流水情,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险情,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未来展望:构建韧性防洪体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长江上游防汛面临新的挑战。对此,水利部已部署多项措施:加强水文气象联合会商;强化水库安全度汛;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完善应急预案等。
同时,需要加快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建设,补齐防洪工程短板。特别是要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这些工程措施将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提供坚实保障。
结语:
重庆、贵州等地9条河流发生的超警洪水,再次提醒我们防汛减灾工作的重要性。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升灾害防御能力。从短期看,要确保安全度汛;从长期看,要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只有做到未雨绸缪、科学防控,才能有效减轻洪水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次汛情虽然来势汹汹,但在我国日益完善的防汛体系下,必将得到有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