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5 月 17 日的时针划过最后一刻,台湾第三核能发电厂 2 号机组缓缓停止运转,这座曾为全岛输送近 3.6% 电力的 “能量心脏” 正式休眠。至此,台湾长达 47 年的核电历史戛然而止,宣告进入 “非核家园” 时代。然而,这场看似 “环保胜利” 的背后,却是岛内各界对电力短缺、电价飙升的集体焦虑 —— 用每度 1.87 元新台币的核电,置换 5.81 元的可再生能源,台湾正踏入一场充满未知数的能源豪赌。

5 月 18 日零点,台电系统数据显示,随着核三厂 2 号机组发电量归零,台湾电网瞬间陷入 “火电独大” 的局面:化石燃料发电量占比飙升至 94% 以上,水电仅占 1.78%,可再生能源近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数据对比,恰好印证了台湾能源转型的困境 —— 核三厂 2 号机组在满功率运行时,能为全台提供可观电力支撑,如今它的退场,相当于直接抽走了台湾电网的 “稳定锚”。
为填补核电缺口,台当局规划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发电替代。但现实数据却泼来冷水:2024 年台湾可再生能源占比仅 11.6%,与 2025 年达 20% 的目标相去甚远;天然气发电成本高达每度 3 元新台币,远超核电的 1.87 元。更严峻的是,台湾 97% 以上能源依赖进口,俄乌冲突曾让台电因天然气价格暴涨累计亏损 3000 亿元新台币,能源供应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非核家园” 政策的推行,在岛内引发强烈争议。台湾和硕联合科技董事长童子贤直言:“AI 芯片制造用电激增,核电不排碳且成本低,绿能与核电不应偏废!” 标普报告也发出警告,随着台积电等企业用电需求暴增,预计 2030 年其用电量将占台湾总量近四分之一,而当前发电量增长缓慢,供电风险持续攀升。国民党 “立委” 葛如钧则抨击:“民生电价年均调涨 19%,赖当局却砍掉稳定电力,简直是胡闹!”
回顾台湾核电历史,上世纪 80 年代核电曾供应超半数电力,支撑经济高速发展。尽管核一、核二厂及核三厂 1 号机组陆续退役,但核三厂 2 号机组的延寿争议始终不断。即便台立法机构通过核电设施可延长服役 20 年的修正案,却仍未能挽留这座 “最后的核电机组”。如今,随着首个 “无核电夏天” 来临,岛内学者梁启源预测,夏季夜间用电高峰将触发紧急限电;新竹清华大学教授李敏也指出,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将迫使台电启动分区轮流限电。
在全球多国重启核电的趋势下,台湾的 “逆行” 显得尤为刺眼。西班牙、葡萄牙因可再生能源骤减导致大停电的前车之鉴犹在,而台湾当局仍寄希望于尚未兑现的能源转型承诺。这场关闭核电的决策,究竟是奔向绿色未来的勇敢抉择,还是陷入能源危机的危险开端?当 “非核家园” 的标语取代了轰鸣的核电机组,台湾未来的能源之路,正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