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8大促遇冷,原因在于商家受平台价格管控采用“先涨后降”策略致价格不降反升、消费者因多次被套路变得理性消费、消费降级趋势明显,同时分析了商家撤退、市场寒冬背后的系统性危机,提出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应共同努力重建信任与价值,电商新时代需比拼产品力、服务力和信任度。

“以前618熬夜抢购,现在618连看都不想看。”这句消费者的吐槽,道出了今年618电商大促的尴尬现状。曾经全民狂欢的购物节,如今却陷入”价格不降反升、商家消极参与、消费者理性撤退”的三重困境。这场持续十余年的电商盛宴,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一、价格游戏:从”优惠狂欢”到”明涨暗降”
官媒曝光的618价格乱象揭开了行业潜规则。消费者发现,不少商品在叠加各种优惠券后,价格仍高于年初甚至日常售价。一位服装类消费者抱怨:”加入购物车对比后发现,618优惠后的价格比平时还贵了30元。”
这种现象背后是商家的无奈之举。电商平台严格的价格管控迫使商家采用”先涨后降”的策略。某美妆店主透露:”不涨价根本扛不住平台佣金和促销成本,涨价又怕流失客户,真是两难。”
更值得警惕的是”价格歧视”现象。商家利用消费者心理差异,对价格敏感者设置复杂优惠,对”懒人”则直接抬高售价。这种策略虽能短期提升利润,却彻底透支了消费者信任。
二、商家撤退:从”全力备战”到”躺平保本”
往年此时,商家早已进入备战状态。但今年,大量店铺选择退出大促。”利润薄如刀片,不如直接躺平。”某家居品牌负责人坦言。数据显示,今年参与618大促的商家数量同比下降23%。
薄利多销模式失灵是主因。某服装店数据显示,618期间订单量增长40%,但扣除平台抽成和促销成本后,实际利润反而下降15%。”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让商家望而却步。
刚需品的特殊性加剧了这一现象。纸巾等日用品商家发现,大促囤货导致后续销量断崖式下跌。”与其忙活半个月赚不到钱,不如保持日常价格稳定销售。”某超市采购经理表示。
三、消费者觉醒:从”冲动剁手”到”理性消费”
曾经被”限时折扣”刺激得热血沸腾的消费者,如今变得异常冷静。大主播直播间观看人数锐减60%,”以前抢着下单,现在先加购物车隔天再看价格”成为新常态。
消费者的失望源于现实对比。大量案例显示,618购买的商品在活动结束后反而降价。”被套路多了自然就学聪明了。”90后消费者小林说。平台简化优惠的操作反而加剧了这种不信任——复杂的领券流程让消费者觉得”优惠都是假象”。
消费降级趋势明显。搜索”平替”的人数同比增长45%,年轻人更倾向选择性价比高的替代品。负债压力下,超前消费行为显著减少。某金融平台数据显示,618期间消费贷申请量同比下降32%。
四、市场寒冬:电商生态的系统性危机
618遇冷暴露出电商生态的深层次问题:
- 流量红利消失: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见顶,获客成本飙升。某电商平台获客成本已从2018年的200元/人涨至现在的800元/人。
- 模式创新停滞:预售制、满减等玩法多年未变,消费者审美疲劳。调查显示,78%的用户认为618优惠方式”缺乏新意”。
- 信任体系崩塌: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问题频发。中消协数据显示,618期间投诉量年均增长25%。
五、未来出路:重建信任与价值
要扭转颓势,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对平台而言:
- 建立真实价格追溯系统
- 简化优惠规则,提高透明度
- 扶持优质商家,优化流量分配
对商家而言:
- 回归产品本质,提升性价比
- 创新营销方式,打造私域流量
- 发展会员经济,提高复购率
对消费者而言:
- 培养理性消费习惯
- 学会比价和维权
- 关注产品本质价值
结语:电商新时代的曙光
618的遇冷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当价格战走到尽头,真正的价值竞争才刚刚开始。未来电商比拼的将是产品力、服务力和信任度。只有重建健康的商业生态,才能让618这样的购物节重新焕发生机。
正如一位资深电商从业者所说:”当优惠不再是套路,当购物回归理性,电商才能真正迎来春天。”这场寒冬或许正是行业蜕变的必经之路,而真正的赢家,必将是那些坚持长期主义、重视用户体验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