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男子赖某在车辆出售后仍通过远程操控系统多次非法启动并熄火已售车辆,危及公共安全,最终被法院以盗窃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四年,该案暴露出智能汽车远程控制权限管理漏洞,敲响智能汽车时代安全警钟。

深圳街头,一辆奔驰越野车在车流密集的高速公路上突然失控,多次熄火。驾驶座上的车主林某惊恐万分,却无法理解为何自己的爱车会突然”叛变”。这并非科幻电影场景,而是近日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真实案件——被告人赖某通过远程操控已出售给他人的智能汽车,不仅实施盗窃,更在高速公路上制造了危及公共安全的惊险一幕。
一、案件回放:从合法交易到远程劫车
2023年10月,赖某通过二手车租赁商钟某介绍,以17.5万元购得一辆奔驰小型越野车。2024年7月,他以该车作抵押向钟某借款15万元。同年12月,因无力偿还债务,经赖某同意,钟某将车辆转售给被害人林某。表面上看,这是一起普通的二手车交易,却埋下了安全隐患的种子。
2025年元旦凌晨5时许,赖某通过车辆定位系统发现已出售的车辆停放在深圳某汽修店门口。他叫来代驾司机,遥控启动车辆后指示代驾将车开至东莞某农贸市场附近交给自己。随后,赖某将车藏匿于深圳盐田某花园负一楼停车场。
当林某发现车辆被盗并找回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赖某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车辆,多次执行”远程熄火”指令,导致林某在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上多次遭遇车辆失控的危险情况。经鉴定,涉案车辆价值14.58万元。
二、技术剖析:智能汽车的”后门”隐患
这起案件暴露出智能汽车领域一个鲜为人知的安全漏洞——远程控制系统的权限管理缺陷。现代智能汽车通常配备以下远程功能:
- 远程启动/熄火:通过手机APP控制发动机启停
- 车辆定位:实时追踪车辆位置
- 车门控制:远程锁定/解锁车门
- 数据同步:与云端服务器交换车辆状态信息
技术专家指出,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车辆与云端服务器之间的持续通信。当车辆所有权发生变更时,如果原车主的账户权限未被及时撤销,就可能留下安全隐患。本案中,赖某正是利用了这一漏洞,在车辆出售后仍能通过原注册账户远程操控车辆。
三、法律定性:盗窃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
龙岗法院的判决显示,赖某的行为同时构成两个罪名:
- 盗窃罪:赖某在车辆已出售的情况下,通过秘密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高速公路等公共场所远程操控车辆,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法院综合考虑赖某系累犯、有自首情节且认罪认罚等因素,最终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六千元。这一判决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也为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安全警示:智能汽车时代的防护指南
这起案件给智能汽车用户敲响了警钟。法官特别提醒:
- 及时变更账户权限:车辆出售后,原车主应立即联系厂商客服,注销或转移账户权限
- 双重验证机制:建议厂商采用更严格的身份验证措施,如短信验证码+生物识别
- 数据隔离技术:不同用户的数据应严格隔离,防止越权访问
- 紧急制动功能:车辆应配备物理紧急制动装置,作为远程控制的最后防线
技术专家建议,智能汽车厂商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安全防护:
- 建立更完善的账户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 开发所有权变更自动检测系统
- 实施更严格的API访问控制
- 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
五、行业反思:技术创新与安全伦理的平衡
这起案件折射出智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背后的隐忧。据统计,2025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000万辆,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1亿辆。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如何确保安全底线?
行业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 立法先行:加快制定智能汽车网络安全专项法规
- 标准引领:建立统一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标准体系
- 保险保障:开发针对智能汽车网络安全风险的保险产品
- 用户教育:普及智能汽车安全使用知识
结语:技术向善,安全为先
深圳这起远程劫车案不仅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更是智能汽车时代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正如法官在判决书中所言:”智能汽车的便利性要建立在安全性之上。”只有当技术发展与安全保障同步推进,智能汽车才能真正造福社会,而不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源。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等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及车企安全技术的持续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智能汽车将更加安全可靠。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每一位车主都应当提高警惕,厂商必须承担起更大的安全责任,监管部门需要完善法规体系——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智能汽车真正驶向安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