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康养企业山屿海爆雷,创始人熊雄疑似卷款跑路,涉案超25亿致数万老人血本无归,暴露养老金融监管漏洞与行业乱象,亟待加强监管与投资者教育。

一、行业巨头轰然倒塌:从明星企业到”诈骗温床”
山屿海,这个曾经在养老行业叱咤风云的名字,如今却成了”爆雷”的代名词。作为国内知名的康养企业,山屿海一度以”高端养老””旅居养老”为噱头,吸引了数万名投资者和老人。然而,2025年6月,随着创始人熊雄疑似卷款跑路的消息传出,这家估值曾超百亿的企业瞬间崩塌,留下的是3亿多元资金蒸发、超25亿涉案金额的惊天窟窿。
讽刺的是,就在爆雷前一个月,山屿海还在多个公开场合宣传其”养老产业闭环模式”,甚至获得了”中国康养行业十大品牌”的奖项。然而,这一切繁华的表象,在投资者发现账户资金无法提现的那一刻,彻底化为泡影。
二、爆雷真相:3亿资金消失,数万老人血本无归
今年4月,陆续有投资者发现,自己在山屿海的投资无法正常提现。起初,平台以”系统升级””资金清算”等理由搪塞,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发现,他们的钱已经无法追回。
关键问题在于:
- 资金池模式崩塌:山屿海采用”高息揽储+资金池运作”的模式,承诺投资者年化收益率高达8%-12%,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然而,这种模式依赖新投资者的资金兑付老投资者的收益,一旦新资金流入放缓,整个资金链就会断裂。
- 创始人熊雄疑似跑路:据知情人士透露,熊雄早在数月前就已转移资产,并在爆雷前关闭了国内的大部分业务,本人则滞留海外,至今未归。
- 3亿资金蒸发:目前,警方已冻结部分资产,但仍有至少3亿元资金去向不明,涉及数千名投资者。
三、骗局是如何编织的?山屿海的”养老陷阱”
山屿海的爆雷并非偶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养老金融骗局”。其套路主要包括:
- 高息诱惑:以”高端养老””旅居养老”为噱头,承诺投资者高额回报,吸引大量中老年人投资。
- 虚假项目:宣称在全国多个城市拥有养老基地,但实际上许多项目并未落地,或只是租用场地短期运营。
- 资金池运作:采用”借新还旧”的模式,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老投资者的收益,形成庞氏骗局。
- 创始人套现:在资金链断裂前,熊雄已通过关联公司转移资产,最终选择跑路。
受害者的悲剧:
- 数万名老人将毕生积蓄投入山屿海,如今血本无归。
- 许多老人因无法追回资金,生活陷入困境,甚至有人因此抑郁。
四、行业反思:养老金融乱象何时休?
山屿海的爆雷,再次暴露了养老金融行业的乱象。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养老理财””康养投资”等概念火爆,但监管却相对滞后,导致大量骗子借”养老”之名行”诈骗”之实。
行业问题包括:
- 监管缺失:养老金融产品缺乏明确监管,许多企业打着”养老”旗号,实则从事非法集资。
- 投资者教育不足:许多中老年人缺乏金融知识,容易被高息诱惑,最终落入陷阱。
- 行业自律缺失:部分养老企业为了快速扩张,不惜采用庞氏骗局模式,最终导致爆雷。
五、警方介入,能否追回损失?
目前,警方已对山屿海立案调查,并冻结了部分资产。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于资金已被转移,追回全部损失的难度极大。
投资者的维权困境:
- 许多投资者缺乏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据,维权困难。
- 部分投资者因年龄较大,对法律程序不熟悉,维权进展缓慢。
六、结语:养老金融需监管,投资者需警惕
山屿海的爆雷,给所有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养老金融并非”稳赚不赔”的生意,高息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对投资者的建议:
- 警惕”高息养老理财”,切勿轻信”保本高收益”的承诺。
- 投资前务必查证企业资质,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
- 保留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据,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警。
对监管部门的呼吁:
- 加强养老金融监管,明确行业准入门槛。
- 建立投资者保护机制,帮助受害者追回损失。
- 推动行业自律,杜绝”庞氏骗局”式养老金融模式。
山屿海的爆雷,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崩塌,更是整个养老金融行业的警钟。唯有加强监管、提高投资者警惕,才能避免更多老人落入”养老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