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田到智造!一双鞋如何跑出县域经济 “加速度”

在中原腹地的河南睢县,曾经阡陌纵横的农田旁,如今林立着现代化的制鞋厂房。机械臂精准抓取鞋面,工业相机快速采集数据,5 分钟就能完成鞋型建模…… 谁能想到,这个昔日毫无制鞋基础的农业大县,如今平均每天产出 100 万双鞋,全国每 10 双休闲运动鞋中,就有 3 双来自这里。睢县以一双鞋为支点,撬动了县域经济从传统农业向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

走进中乔(河南)体育有限公司的智能建模室,一场 “制鞋革命” 正在上演。以往需要人工细致描绘的鞋面鞋底轨迹,如今只需将材料放入工业相机,大数据瞬间生成精准鞋型图,“机器手” 完成试擦胶验证后,生产线即可开启大规模生产。从建模到调整仅需 5 分钟,效率提升远超传统工艺。“半智能设备覆盖率超 80%,人机协作让生产更高效。” 公司总经理邹银芳介绍,不仅产品生产周期大幅缩短,员工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转型为设备操作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也显著提升。

睢县制鞋产业的智能化升级,离不开本土设备研发企业的助力。深慧视(商丘)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生产线,专攻成型鞋粘合工艺。与动辄千万元且技术被国外垄断的进口设备相比,其自主研发的生产线成本直降一半,从芯片到软硬件全国产化的设计,彻底摆脱 “卡脖子” 困境。面对制鞋行业款式更新快、产线兼容性要求高的难题,研发团队扎根工厂调研,反复打磨技术,让生产线能灵活适配不同鞋款生产,为产业升级筑牢技术根基。

回溯睢县制鞋产业发展历程,堪称一部逆袭奋斗史。十几年前,作为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县,睢县抢抓三次产业转移机遇,凭借 “头部企业 + 全产业链” 招商策略,吸引 600 多家制鞋企业落户,形成强大集群效应。同时,引入研发中心、检测平台,推动从代工基地向创新源发地转变。“下一步,我们将在大企业推广全智能生产线,助力中小企业完成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 睢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林透露,智能化升级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睢县的实践证明,传统产业承接与价值链攀升并非对立。通过人机协同的小步快跑创新模式,企业实现生产效率与人力资本的双重升级;立足本地优势,用新技术重塑传统产业内核,让 “落后产业” 焕发新生。从农田到智造,睢县以一双鞋为样本,为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 “中国方法论”。当传统产业插上 5G、AI、碳中和的翅膀,更多 “睢县奇迹” 必将在神州大地精彩上演。

这篇新闻展现了睢县制鞋产业的逆袭之路与创新成果。如果你觉得某些内容详略需调整,或想突出其他角度,欢迎随时和我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