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座城市陷入沉睡,窗外只剩路灯昏黄的光晕,有人却精神抖擞地刷着手机、敲着键盘,或是望着天花板思绪万千。明明困意阵阵袭来,可一沾枕头又瞬间清醒,这种 “越夜越清醒” 的状态,让无数人在深夜里陷入无奈的循环。那些半夜睡不着觉的人,究竟怎么了?是天生的 “夜猫子” 体质,还是身体发出了求救信号?

在人群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睡眠偏好者。1976 年,心理学家通过问卷评估法将睡眠类型分为三类:“云雀型” 偏爱早睡早起,迎着晨光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蜂鸟型” 保持正常作息,没有明显的睡眠倾向;而 “夜猫子型” 则倾向于晚睡晚起,在深夜展现出惊人的活力。数据显示,“蜂鸟型” 人群约占一半,“夜猫子” 也占据了约四分之一的比例 。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正常人而言,凌晨两三点入睡属于熬夜,即便保证睡眠时间,白天也容易昏昏沉沉,长期如此更会损害身体健康。但对 “夜猫子” 来说,这个时间入睡反而是常态,只要睡够自身所需时长,白天依然能保持良好状态。判断是否为真 “夜猫子”,关键在于区分是生理上 “睡不着”,还是心理上 “不想睡”。那些因工作压力被迫熬夜,或是为享受独处时光而主动推迟睡眠的人,其实并非真正的 “夜猫子”。
从科学角度来看,半夜睡不着的根源在于生物钟失调。人体内在的睡眠 – 觉醒节奏受生物钟调节,而 “夜猫子” 们所患的 “睡眠周期延迟征”,正是生物钟整体向后推移的结果。他们并非因压力被迫熬夜,而是身体到了深夜才进入适合睡眠的状态。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基因密切相关,目前已确定 351 个基因与起床时间有关,这些基因影响昼夜节律,进而决定睡眠类型。同时,后天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儿童或青春期长假的不规律作息、成年人沉迷电子设备、夜间工作等,都可能诱发 “睡眠周期延迟征”。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节奏下,“夜猫子体质” 往往面临诸多挑战。无论是 “一日之计在于晨” 的古训,还是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的谚语,都在强调早睡早起的重要性。那么,“夜猫子” 们该如何扭转这种状态,让生物钟回归正轨?
想要变身 “早起鸟”,不妨尝试以下方法:首先,营造优质睡眠环境,入睡时关闭所有灯光,避免睡前使用手机,有条件的可搭配遮光窗帘,促使褪黑素自然分泌,助力入眠;其次,早晨适当让阳光进入房间,让眼睛接触自然光,帮助自然醒来;再者,若白天感到疲乏,可通过 10 – 30 分钟的小睡进行简单补偿,养成规律的小憩习惯;最后,保持平和心态至关重要,调整生物钟是一个长期过程,切忌焦虑求快。若作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且自身难以调节,应及时寻求医生帮助,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调节或治疗 。
当我们揭开半夜失眠的神秘面纱,就会发现,无论是 “夜猫子” 体质,还是偶尔的睡眠失调,都有迹可循、有法可解。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掌握正确的调节方法,或许就能告别深夜的辗转反侧,找回一夜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