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业磨磨蹭蹭,刚坐下 5 分钟就开始玩橡皮”“和小朋友玩游戏,总抢着行动破坏规则”“被批评两句就发脾气摔东西”…… 面对孩子这些让人头疼的行为,不少家长忍不住抱怨:“这孩子怎么就不听话、学不好呢?” 其实,问题的根源可能藏在孩子的大脑里 —— 当大脑的 “执行功能” 悄然 “掉线”,那些看似故意的捣乱,不过是孩子失控的无奈。

执行功能就像大脑的 “CEO”,掌管着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关键任务,是我们行动前思考、灵活应对挑战、保持专注的核心力量。它包含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三大核心能力,不仅支撑着日常活动、未来规划和身心健康,甚至还能预测孩子未来学业与职业的成就。但很多时候,家长只看到孩子的问题行为,却忽视了这背后可能是执行功能出了状况。
在执行功能的 “铁三角” 中,抑制控制尤为关键,它就像大脑的 “刹车系统”,帮助孩子抵制诱惑、克制冲动、专注任务。拥有良好抑制控制能力的孩子,能在课堂上专注听讲,在游戏中遵守规则,在受挫时管理情绪。然而,患有多动症(ADHD)或其他影响执行功能疾病的孩子,常常面临抑制控制不足的困扰。他们并非故意调皮捣蛋,而是大脑的 “刹车” 失灵了,即便明知行为不当,也难以控制自己。
幸运的是,抑制控制能力可以通过日常练习与游戏活动逐步提升。经典的 “红灯绿灯” 游戏就是绝佳的训练方式,孩子在听到 “绿灯” 时奔跑,“红灯” 时立即停下,通过一次次练习,学会等待与控制行动,将这种能力迁移到过马路、听指令等生活场景中。“你说我不做(西蒙说)” 游戏则能锻炼孩子听指令前先思考的习惯,只有听到 “西蒙说” 才能执行动作,避免冲动反应,让孩子在课堂上学会听清指令再行动。而 “颠倒游戏” 通过设定相反规则,如说 “站起来” 要 “坐下”,能增强孩子的认知灵活性,帮助他们在情绪冲动时学会用相反方式冷静应对。
除了游戏,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训练契机。教孩子 “暂停三秒再回应”,无论是插话、愤怒,还是选择物品时,都先默数 1、2、3,养成行动前思考的习惯;通过 “等待奖励” 机制,如 “等 5 分钟吃两块饼干”“先写 10 分钟作业再玩游戏”,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利用 “倒计时任务”,像 “10 秒收拾玩具”“3 分钟冷静”,帮助孩子在压力下保持专注,减少拖延。
不过,提升执行功能并非单纯依赖训练。家长要明白,过度压力会让执行功能 “罢工”,所以为孩子创造稳定、可预期的生活环境至关重要。面对孩子的错误,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将其视为学习机会,多给予鼓励和正反馈,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逐步提升能力。若孩子出现明显学业困难且影响生活学习,及时寻求心理科医生的专业帮助,也是守护孩子成长的关键一步。别再误解孩子的 “不听话”,从现在开始,帮助大脑的 “指挥官” 重新上线,解锁孩子更好的成长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