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女孩的红烧肉”店名争议:商业噱头与公序良俗的碰撞

沈阳“卖女孩的红烧肉”店名引发争议,网友认为其恶俗、打擦边球,负责人解释不一,称是谐音或抄袭,市场监管局此前接到投诉但平台店名仍未整改,事件凸显商业噱头与公序良俗的冲突,需商家自律与监管介入。

一、争议缘起:“雷人”店名引众怒

近日,沈阳一家名为“卖女孩的红烧肉”的店铺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不少网友看到这个店名后,纷纷表示不适,认为“恶俗的名字,打违法犯罪的擦边球”。在大众的认知里,“卖女孩”这样的表述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良联想,与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相关联,严重冲击了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

记者在外卖平台上发现,“卖女孩的红烧肉”在沈阳范围有三家店面正在营业。商家公示的营业执照显示是个人独资企业,负责人为杨某,登记机关为浑南区市场监管局。其中一家外卖平台上,只上线了浑南区的一家门店,且外卖月售超3000单,说明该店铺有一定的客流量和市场需求。然而,这样一个销量不错的店铺,却因为店名问题陷入了争议的漩涡。

二、各方回应:说法不一难服众

记者首先联系到沈北新区的一家门店工作人员,表明想就店名争议进行采访时,工作人员马上挂断了电话,这种回避态度让人不禁对店铺的经营和态度产生质疑。

随后,记者联系到营业执照上的负责人杨先生。杨先生称“这个不是卖女孩,断句问题,意思是卖女孩做的红烧肉,我觉得没啥争议,可以卖女孩做的,也可以卖男孩做的、老人做的”。这种解释显然难以让人信服,正常情况下,人们看到“卖女孩的红烧肉”,不会第一时间想到是“卖女孩做的红烧肉”,这种牵强的解释更像是一种狡辩。杨先生还表示门店为加盟店,“加盟的时候就是这个名字”,但当记者询问该店为何仅在沈阳出现,以及加盟品牌方的相关信息时,他又表示不清楚,“这个店我只是挂个名,经营是我兄弟在做,具体的你问他吧”。这种前后矛盾、含糊其辞的说法,进一步增加了事件的疑点。

记者再次致电实际经营人,该负责人称“我姓麦,店名取了个谐音‘卖’。门店不是加盟店,就是个体小餐饮。这个名儿抄的人家的,看别人这么取,我也跟着取了。如果名字有问题,平台让整改那我就改”。他这种随意取名,甚至抄袭他人店名的做法,反映出其缺乏对商业命名应有的严谨和责任感。对于沈阳市其他两家同名门店是否为分店,他也表示不清楚,这种对自身店铺情况都不了解的态度,实在难以让消费者放心。

三、官方回应:投诉待处理

就“卖女孩的红烧肉”店名争议,记者反映给了浑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之前接到过相关投诉,他们好像把‘卖’改成‘麦’了,平台上为啥还是‘卖女孩的红烧肉’,我们也不清楚”。工作人员记录下相关情况,称后续将由办件部门进行反馈。截至发稿时,暂未收到浑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回复。

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监管部门,有责任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公序良俗。虽然之前接到过投诉,但对于店名是否违规、平台为何仍未整改等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处理结果。这也反映出在商业命名监管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漏洞。

四、争议背后:商业噱头与道德底线的博弈

“卖女孩的红烧肉”店名争议,本质上是商业噱头与公序良俗、道德底线的博弈。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提高店铺的知名度,可能会采用一些新奇、夸张甚至低俗的店名。然而,这种做法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流量和关注度,但从长远来看,却损害了商业的信誉和社会的道德风尚。

在商业活动中,命名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责任的体现。一个好的店名应该既能够体现店铺的特色和定位,又能够符合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商家应该树立正确的商业价值观,摒弃通过低俗、恶搞的店名来吸引消费者的做法,而是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商业命名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对那些违反公序良俗、道德底线的店名及时进行干预和整改。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文明的市场环境,让商业活动在合法、合规、道德的轨道上运行。

“卖女孩的红烧肉”店名争议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商家、监管部门和消费者都应该共同努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风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