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中无人机成为主战力量并改变战争格局,其安全风险外溢至欧洲,丹麦、德国等国发现无人机踪迹引发忧惧,暴露出欧洲防御体系漏洞,欧盟虽计划打造“无人机墙”应对,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近期,俄乌战场上的无人机问题持续发酵,引发了欧洲国家的广泛忧惧。丹麦、德国相继发现无人机踪迹,北约也采取行动升级在波罗的海的任务,而俄罗斯则明确表示无意袭击。这一系列事件背后,不仅凸显了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的关键作用,更暴露出欧洲在防御无人机方面的诸多问题。
一、无人机频现欧洲,俄方否认袭击意图
丹麦国防部27日证实,26日至27日一夜,丹麦多个军事设施附近发现无人机,其中丹麦最大军事基地卡鲁普空军基地附近也有无人机出现,不过国防部以安全原因为由拒绝透露更多细节。本月早些时候,丹麦还曾遭遇机场受不明无人机干扰事件。北约方面为应对所谓无人机“入侵”丹麦,宣布将升级其在波罗的海的任务,向该区域部署防空护卫舰等。
与丹麦接壤的德国北部石勒苏益格 – 荷尔斯泰因州从25日到26日晚也出现了无人机。德国内政部长多布林特27日表示,内政部正在制定新的反无人机规则,旨在能够探测、拦截并在必要时击落无人机。
本月9日,大量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波军方紧急处置并击落部分无人机,波兰和北约称无人机来自俄罗斯,但遭到俄方否认。近日,丹麦和挪威多座机场也出现不明无人机干扰事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27日表示,一些国家明里暗里指控俄罗斯计划袭击北约和欧盟国家,俄总统普京一再揭穿这类挑衅行为,俄罗斯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这样的意图。俄外交部欧洲事务司司长马斯连尼科夫则指出,欧盟希望利用不明无人机进入欧盟成员国领空一事引发的歇斯底里情绪,给欧盟增加军事开支找借口。
二、无人机改变俄乌战争格局
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双方相互攻击的主力,对常规战争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报道,在乌克兰危机中,使用无人机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特征,如今它们在战场上无处不在。据估计,俄乌双方每年生产数百万架无人机,目前约70%的伤亡是由无人机造成的。创新应用使无人机成为进攻和防御战术行动的重要手段。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8月下旬表示,乌方已制定无人机生产协议,并向美方提出合作建议,未来五年,双方将生产或联合生产价值500亿美元的无人机,每年生产1000万架。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俄乌双方都扩大了无人机的批量生产,包括单向攻击无人机、侦察无人机、自杀式无人机、用于精确打击的第一视角无人机等。双方对无人机的使用改变了常规战争,提升了彼此的防御和进攻能力。
三、欧洲急补“漏洞”,防御体系面临挑战
随着俄乌冲突的延宕,双方围绕无人机的战术攻防日趋激烈,安全风险呈现向西外溢的趋势。近期无人机安全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欧洲和北约在防御无人机方面的能力存在漏洞”。路透社援引立陶宛外交部长凯斯图蒂斯·布德里斯的话称,欧盟的防御体系存在巨大漏洞,缺乏能够探测、追踪并摧毁无人机的合适装备。
欧盟负责防务的高级官员库比柳斯26日与波兰、丹麦、保加利亚、立陶宛等欧盟国家防长及乌克兰、北约代表召开视频会议,与会方同意在欧盟与乌克兰、俄罗斯边界打造“无人机墙”。按照库比柳斯的说法,“无人机墙”将具备先进侦察、追踪和拦截功能,并作为欧盟东翼监测机制的一部分。然而,“无人机墙”的“具体概念和技术路线图”将稍后敲定,目前首要优先事项是建立探测器网络。
欧洲国家之所以对无人机如此忧惧,一方面是因为无人机具有价格低廉、机动性强等特点,可在战场上大量投放,且其使用方式灵活多变,难以防范。另一方面,欧洲的防御体系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军事威胁构建的,对于无人机这种新兴的威胁,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装备。此外,俄乌冲突的持续和外溢风险,让欧洲国家担心无人机攻击可能会对自身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包括军事设施、民用机场等重要目标。
面对无人机带来的安全挑战,欧洲国家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技术层面,加大对无人机探测、追踪和拦截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在合作层面,加强欧盟内部以及与北约的合作,共同应对无人机威胁,共享情报和技术资源。同时,欧洲国家也应该反思自身的安全战略,加强对新兴安全威胁的预警和防范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形势。
俄乌战场上的无人机问题已经成为欧洲安全的一个重要隐患。欧洲国家需要正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弥补防御漏洞,提升自身的安全保障能力,以应对无人机带来的潜在威胁。否则,无人机可能会成为欧洲安全的一个“定时炸弹”,给欧洲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