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健康证的博弈:地方新政与平台规则的 “撞车” 如何破局?

一边是地方政策明确 “外卖骑手接单不再要求健康证”,另一边平台仍强制要求上传;外卖员拿着手机左右为难,想合规办理却找不到体检机构,无奈之下有人甚至选择 P 图办假证 —— 这场因健康证引发的矛盾,正在四川外卖行业上演,折射出地方新政与平台规则 “打架” 背后的深层治理难题。

去年 11 月,四川率先推出新政,宣布全省外卖送餐人员、售卖预包装食品的工作人员无需再办理健康证,体检机构也不再接待外卖员健康证体检业务。这一举措并非空穴来风:随着全国 “食品安全封签” 普及,外卖从商家到消费者手中,经历层层密封包装,骑手与食物直接接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食品安全法》要求的健康证,在现实场景中逐渐失去必要性,四川此举被视为尊重实际、为骑手减负的务实之举。

然而,政策落地的道路却布满荆棘。央视报道显示,尽管地方已 “解绑”,但美团、饿了么等跨区域外卖平台,仍将健康证作为默认准入门槛。面对平台强制要求,许多外卖员陷入困境:新规实施后,当地体检机构不再提供相关服务,他们既无法合规办证,又担心账号受限,最终只能选择办假证应付。有骑手透露,市面上甚至出现 “30 元包过” 的假证交易,而部分平台、配送站点对此也持默许态度,让健康证管理陷入尴尬境地。

矛盾的根源在于规则衔接的缺失。全国性外卖平台的统一管理标准,与地方因地制宜的政策调整产生冲突。平台若为单一省份开发特殊版本,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若不调整,又与地方政策相悖。好在僵局迎来转机,央视 21 日消息显示,多家外卖平台表态将逐步落实四川新政,不再强制要求当地骑手上传健康证。

这场风波背后,是社会对外卖员健康证必要性的深刻反思。此前假证泛滥现象,不仅暴露骑手怕麻烦、平台管理松散的问题,更反映出健康证在当前外卖模式下的功能弱化。市场参与者在长期运营中已形成共识:规范包装足以保障食品安全,强制健康证反而增加骑手负担。

值得警惕的是,为骑手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食品安全标准。取消健康证的同时,需进一步强化外卖包装密封性、配送过程规范性等要求,通过商家责任追溯、平台智能监控等方式筑牢安全防线。四川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政策试点样本,若能在完善配套措施的基础上推广经验,或将开启外卖行业管理的新篇章。当地方政策与平台规则达成共识,这场关于健康证的博弈,终将转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