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育课后的欢笑声还在校园回荡,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B 校区的张某却在归还器材的路上,踏上了一块看似平整的仿真草皮。瞬间,掩盖化粪池的薄木板断裂,年轻的生命坠入黑暗深渊。尽管多方全力搜救,悲剧仍无可避免地发生,一个用木板与草皮构筑的 “致命陷阱”,撕开了校园安全管理的巨大漏洞。

日前,这起令人痛心的安全事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5 月 22 日晚,重庆市教委发布的情况通报直指问题核心:涉事化粪池井口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校方负有严重安全管理责任。目前,分管副校长李某已被免职,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将面临严肃处理。通报要求校方积极处理善后,并全面排查校园安全隐患。
据目睹事故全过程的同学透露,涉事化粪池井口既无正规井盖,仅用一块木板替代,还覆盖了仿真草坪,且周围未设置任何警示标志。这一做法堪称隐患 “叠加”—— 相比敞口的井窖,经过 “伪装” 的井口更具迷惑性,让人难以察觉下方的危险。而根据《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化粪池不仅应设置警示标识,平时池口还需有防止人员进入的锁闭措施。涉事学校在安全管理上的疏忽,显然违反了相关规定。
更令人唏嘘的是,事故发生后,校园里一夜之间竖起了大量警示牌。这些原本早该出现的安全提醒,却在付出生命代价后才姗姗来迟。一块木板、一片草皮,看似不起眼的 “低成本处理”,最终换来的是无法挽回的悲剧,也暴露出部分管理者在安全问题上的敷衍与侥幸心理。
事实上,类似的井窖安全事故近年来屡见不鲜。今年 4 月,甘肃庆阳一名大学生在庙会兼职时,坠入 “无主化粪池” 溺亡;去年,陕西西安一名 8 岁女童在小区玩耍时跌入消防水井,四川平昌三名小孩掉入化粪池,均不幸遇难。这些案例无不警示:井窖虽小,却是关乎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其管理疏漏可能随时吞噬鲜活的生命。
此次重庆校园化粪池事故的责任认定与相关人员处理,彰显了严肃追责的态度,但反思不能止步于此。无论是校园、社区还是公共场所,污水井、下水道、燃气井等各类井窖遍布,如何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日常巡检、消除安全隐患,成为守护群众 “脚底下安全” 的关键。唯有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让警示标识和防护措施不再 “迟到”,才能避免更多悲剧发生,真正筑牢生命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