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画笔遇见信仰!川美 “艺术 + 思政” 育人实践绘就时代新画卷

在四川美术学院 “大思政工作坊” 成果展现场,一幅幅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油画气势恢宏,一件件融入乡村振兴元素的雕塑栩栩如生,传统木雕诉说着文化传承的故事,灵动线条勾勒出城市发展的脉络…… 艺术与思政在这里碰撞出绚烂火花,一场打破边界的育人实践,正悄然书写着新时代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篇章。5 月 23 日,全国 40 余家主流媒体记者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这场极具创新意义的教育探索。

步入工作坊,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审美表达,思政也褪去了枯燥的说教外衣,二者深度交融、相辅相成。川美立足教育本质,创新打造 “艺术 + 思政” 实践育人体系,形成课堂与实践 “双轮驱动” 的独特模式。在理论课堂上,“艺术家讲思政” 成为亮眼名片。102 岁的老艺术家刘国枢带着油画《飞夺泸定桥》,讲述创作背后的烽火岁月;庞茂琨教授以《彝家新村欢迎您》等作品,解读艺术家的时代担当。这些来自艺术大师的亲身经历与感悟,为学生们带来一场场思想的盛宴。在实践育人方面,全国首创的 “大思政” 工作坊成为育人新阵地。从遵义的红色热土到酉阳的乡村田野,学生们在实践中关注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将思政元素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实现专业技艺训练与多元育人要素的深度融合。如今,多个特色 “大思政” 工作坊成为教改样本,20 余门国家级、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落地,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

回应时代需求,川美 “艺术 + 思政” 的协同效应转化为强大的社会赋能力量。在塑造国家形象上,学校参与设计重庆单元、打造冬奥会海报,举办亚洲绿色设计周等国际盛会,还承担登月航天服等重要装备工业设计任务;服务地方发展时,不仅重构城市景观,推动产业升级,更投身乡村振兴,打造了众多艺术乡建典型案例;扛起社会责任方面,每年举办百余场高质量展览,开展 “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 等,让艺术走进社区、乡村、校园,惠及数百万公众。

面向未来,川美以主题创作引领价值塑造,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 的创作导向。学校鼓励师生从国家重大决策、时代发展实践中寻找创作灵感,近年来组织 20 余次主题创作活动,举办系列影响力广泛的主题展览,并组建巡展小分队深入基层,让艺术作品成为传播党的声音、弘扬正能量的载体。

四川美术学院的 “艺术 + 思政” 育人实践,既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回归,也是对时代需求的有力回应,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它不仅在校园内重构美育范式,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同频共振,更以艺术创造力为社会发展赋能,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彰显艺术院校的责任担当,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本 。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