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某财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3000人超大规模招生,暴露出师资、资源与学费严重失衡的“招生经济学”,反映出高校为逐利牺牲教育质量的乱象,亟需回归育人初心,平衡规模与质量。

2025 年 8 月,河南某财经 ZF 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招生计划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教育界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该学院在招生与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严重失衡,更折射出当前部分高校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对教育本质的背离。
一、“招生经济学”:利益驱动下的疯狂扩招
学院官网显示,其师资规模为 86 名教职工(含行政与教辅),其中专任教师约 63 人,高级职称 24 人。然而,仅软件工程单专业 2025 级就计划招生 3000 人,占全校本科招生总量(5563 人)的 54%。这一庞大的招生规模背后,是令人咋舌的“招生经济学”。
学费分层设置,标准方向学费 1.2 万/年,“金融信息化”“AI 工程师”等特色方向高达 1.75 万/年,远超普通理工专业 5000 元标准。若 3000 名学生中半数选择高收费方向,学院年学费收入将突破 5000 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院实验室仅 20 余间,平均 150 名学生共享 1 间实验室。教育资源与招生规模严重倒挂,就像一辆超载的货车,在教育的道路上摇摇欲坠。
二、教育塌方:师生比失衡与就业困境
师生比失衡是该学院面临的首要问题。按 63 名专任教师计算,师生比达 1:46,远超教育部本科评估合格标准(1:18)。核心课程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测试》本需要精细化指导,但部分班级规模达到 240 人,课堂沦为讲座式灌输。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就业困境也随之浮出水面。河南本地 IT 产业薄弱,郑州软件企业数量仅为武汉的 1/3、杭州的 1/5。2024 年该校软件工程毕业生透露,企业校招笔试淘汰率超 80%,多数人未获对口实习机会。这意味着,学生们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却难以得到认可,他们的未来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性。
三、蔓延成灾:“招生工厂”模式的多省写照
河南某财经大学的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同样的剧本正在多省高校上演。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2024 年仅“电子信息 – 软件方向”招 2000 余人,但全院导师不足百人;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校生超 2900 人,专任教师仅 60 余人,1 名导师指导 15 名研究生,硕士论文答辩被曝“10 分钟一人”。这些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招生上都呈现出大规模扩张的趋势,而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却无法与之匹配。
收费逻辑也高度一致,软件工程专业学费普遍定价 1.2 万 – 1.8 万/年,约为普通专业 3 倍,却未配套 3 倍资源投入。高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却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将教育变成了“圈钱”的工具。
四、三重原罪:圈钱、短视与毁口碑
把学生当“提款机”是高校的“第一宗罪”。河南普通高校生均财政拨款仅 1.5 万元/年,而软件工程学生学费 + 财政拨款人均收入超 2.7 万元,边际利润高达 80%。所谓“校企合作”实为收费幌子,DNIIT 国际认证方向需额外支付 8000 元认证费,但合作方印度机构被曝无国际认可资质。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惜牺牲学生的利益,让学生为高价学费和所谓的认证买单。
牺牲质量换规模是“第二宗罪”。教师疲于应付大班教学,近三年未发表重要科研成果,省部级课题数量下降 40%;实验室设备陈旧,学生投诉“iOS 开发实验室电脑系统仍为 Windows 7,无法运行 Xcode 新版本”。高校在追求招生规模的同时,忽视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差。
透支高校公信力是“第三宗罪”。2024 年河南 IT 企业调查报告显示,财经类院校软件工程毕业生起薪比工科院校低 32%,离职率高 41%;某招聘经理直言:“批量生产的简历直接进人才库黑名单”。高校的这种“招生工厂”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也损害了高校自身的公信力,让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产生了质疑。
五、紧急呼吁:回归教育初心
给高校的警告刻不容缓。高校应立即缩减招生规模,将师生比严控 1:18 红线,超员专业停招整改;学费透明化,公开高收费方向成本构成,取消“伪国际化”捆绑收费;重建质量监控,引入第三方评估课程产出,与企业共建能力认证体系。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给监管部门的谏言也十分必要。监管部门应叫停“人头费”财政激励,禁止按学费比例拨付高校经费,切断扩招利益链;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对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 60%、雇主评价末位的专业强制裁撤。通过这些措施,监管部门可以引导高校合理招生,注重教育质量,避免高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扩招。
当教室变成流水线,导师变成监工,毕业论文变成标准化产品,高校已背叛了“教书育人”的初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们需要明白,教育不是一场生意,不能以牺牲学生的未来和高校的公信力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高校应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培养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否则,高校将在追求短期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失去社会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