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聚焦近期湘鄂豫及京津冀等地持续强降雨与台风“杨柳”即将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双重气象事件,展现各地通过监测预警、群众转移、防汛坚守等措施积极应对灾害,守护家园的生动图景。

8月12日的清晨,重庆渝中区的朝天门码头被一层薄雾笼罩。老船工张师傅蹲在码头上,望着嘉陵江浑浊的水位线直叹气——这已是入汛以来第7次超警戒水位了。”昨晚一场雨,江水又涨了半米。”他摸出兜里的防水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近期的水位数据:”8月9日205.3米,10日207.1米,11日208.6米……”
此刻,从川渝大地到苏皖平原,从长江支流到沿海渔港,一场由强降雨与台风共同引发的”大考”正在悄然展开。中央气象台的最新预报显示,未来三天,我国将经历”北涝南台”的双重挑战,而在风雨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用坚守与担当写下的”防汛答卷”。
一、川渝至苏皖:暴雨中的”生命守护战”
8月11日晚,湖北襄阳保康县的降雨突然大了起来。县气象局局长李芳盯着雷达回波图,手心微微出汗——屏幕上的红色区域正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覆盖全县80%的乡镇。”这轮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必须抢在暴雨前转移群众。”她抓起雨衣冲出门,车灯划破雨幕,驶向最危险的马桥镇。
马桥镇的地质灾害监测员老周已在一线守了三天三夜。他的监测点位于一处滑坡体下方,雨水冲刷着泥土,发出”沙沙”的声响。”李局长,这里的裂缝又宽了两厘米!”老周指着山体上一道新出现的裂痕,声音紧绷。李芳蹲下身,用手电筒照着裂缝测量:”2.1毫米,比昨天多了0.3毫米。”她立即通过对讲机联系镇干部:”启动二级响应,今晚12点前必须完成受威胁区域127户村民的转移。”
这样的场景,在近期的川渝至苏皖地区每天都在上演。气象监测数据显示,9日以来,四川东部、重庆、湖北、湖南西北部等地累计降雨量普遍超过100毫米,四川成都、德阳等局地甚至达到253~349毫米。持续的强降雨让江河水位快速上涨:长江上游支流渠江发生2025年第2号洪水,汉江中下游干流皇庄站超警戒水位0.8米;淮河干流王家坝站水位也逼近警戒线。
但在风雨中,总有一抹抹温暖的”守护色”。在重庆万州区长岭镇,社区干部王大姐带着志愿者用冲锋舟转移独居老人;在安徽六安裕安区,消防救援人员背着80岁的瘫痪老人趟过齐腰深的积水;在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河道养护工老陈带着徒弟24小时巡查堤坝,”每两小时测一次水位,雨靴里泡得全是水,但只要河堤安全,值!”
气象专家提醒,当前需重点防范持续降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川渝地区的山地地形复杂,强降雨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苏皖北部的平原地区则要警惕内涝和中小河流涨水。”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解释,”特别是夜间降雨强度大,群众尽量不要在山区、河谷等危险区域停留,提前检查房屋周边的排水系统。”
二、台风”杨柳”:海上”舞者”的路径之谜
当内陆地区与暴雨搏斗时,西北太平洋上的第11号台风”杨柳”正悄然向我国靠近。8月12日上午8点,它的中心位于台湾台北市东偏南方向约1280公里的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1级(30米/秒),正以每小时25~30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
对于”杨柳”的路径,气象部门的预测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目前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对台风路径影响较大。”孙军分析,”如果副高稳定,’杨柳’可能在13日白天登陆台湾东部沿海;但如果副高减弱东退,台风也可能在登陆前减弱为热带低压,或者在台湾以东洋面转向北移。”
这种不确定性,让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不敢有丝毫松懈。在福建厦门,渔民老林已经把渔船全部回港避风,甲板上堆满了沙袋:”去年台风’杜苏芮’登陆时,我的船被掀翻了半艘,今年说什么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当地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截至12日12时,厦门已组织1200余艘渔船回港,转移海上作业人员3200余人。
浙江台州的海边小镇石塘,民宿经营者小陈正忙着加固门窗。”虽然台风可能不会直接登陆,但外围环流带来的大风暴雨也不能忽视。”她指着窗外的海浪说,”昨天已经有游客取消了周末的预订,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安全措施做到位,让留下的客人安心。”
气象部门建议,东南沿海地区需密切关注台风动态,提前做好防台风准备:海上作业渔船及时回港避风,沿海旅游景区关闭,加固港口设施,防范强风暴雨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山洪和地质灾害。
三、风雨背后:全民防汛的”中国答卷”
从川渝山区的地灾监测点到东南沿海的避风渔港,从社区干部的转移通知到志愿者的冲锋舟,这场与风雨的较量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贡献力量。
在重庆北碚区,一支由”90后”组成的”防汛青年突击队”成了网红。”我们白天巡查积水点,晚上在社区微信群普及防汛知识。”队员小杨说,”有位老奶奶担心积水漏进家里,我们帮她搬了沙袋;有个小孩被雨水困在路边,我们背他过了积水区。这些小事,让我们更明白’守护’的意义。”
在江苏南京,气象局的”暴雨预警直播间”成了热门。首席预报员小张坐在镜头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这次的强降雨主要集中在夜间,大家睡前记得检查电路、关好门窗……”评论区的网友纷纷留言:”讲得清楚,听得明白!””谢谢你们,辛苦了!”
正如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负责人所说:”防汛不是单一部门的战斗,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从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到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调度;从基层干部的一线坚守,到普通群众的主动配合,这张覆盖全国的防汛网,正用最坚实的力量守护着万家灯火。
截至发稿时,重庆、湖北等地的降雨仍在持续,但转移群众的安置点里,热粥的香气飘出窗外;厦门的海边,最后一艘渔船已系好缆绳;台湾的气象部门也发布了台风预警,提醒民众做好防范。风雨还在继续,但在这场”大考”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灾害的无情,更有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坚韧与温暖。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防汛答卷”——不是完全战胜风雨,而是在风雨中学会守护,在守护中传递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