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宠”可以宠,但不能随意宠:警惕“新奇爱好”背后的生态与安全暗礁

国家安全部提示“异宠”饲养热潮潜藏生态与生物安全隐患,提醒公众遵守法律法规、理性饲养并杜绝随意弃养,以守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

当一只色彩艳丽的巴西龟在鱼缸里慢悠悠划水,当一只体型小巧的秘鲁巨人蜈蚣在饲养盒中探出触须,当一只羽毛绚烂的金刚鹦鹉在笼中发出清脆叫声——这些被年轻人称为“异宠”的外来野生动物,正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宠物”,吸引着越来越多追求潮流与猎奇的饲养者。然而,在这些“新奇萌宠”可爱的外表下,潜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从生态破坏到生物安全威胁,从疫病传播到法律风险,“随意宠”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

一、“异宠”热潮:当新奇需求撞上监管空白

什么是“异宠”?根据官方定义,它是区别于猫、狗等传统宠物的“异域宠物”或“另类宠物”,既包括甲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也涵盖蜥蜴、蟒蛇、鹦鹉等脊椎动物。近年来,随着宠物消费多元化,“异宠”市场快速扩张——数据显示,我国“异宠”饲养人群已突破1700万,市场规模逼近百亿元,社交平台上“异宠开箱”“饲养攻略”类博主层出不穷,甚至衍生出专门的“异宠交易群”“品种改良圈”。

然而,与旺盛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异宠”风险的认知匮乏。国家安全部发布的安全提示明确指出:大多数“异宠”属于外来物种,它们原本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期进化与当地生态形成平衡;但当被引入国内后,由于缺乏天敌制约、适应能力极强,极易打破原有的生态链条。更关键的是,人类饲养“异宠”的历史普遍较短(多数物种引入不足百年),对其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如禽流感病毒、沙门氏菌等)、养殖过程中的疫病传播风险(如爬行动物可能传播的寄生虫病),以及弃养后的生态影响,仍缺乏系统研究与有效应对方案。

二、“异宠”之险:从“萌宠”到“生态杀手”的距离有多远?

很多人认为,“我养的不过是只小乌龟/蜥蜴,能有多大危害?”但现实案例给出了警示:

案例1:巴西龟泛滥,本土龟类“无家可归”
作为最常见的“异宠”之一,巴西龟因价格低廉、外形可爱被大量饲养。然而,它的繁殖能力极强(一年可产卵多次),且食性广泛(既吃水生植物,也捕食小鱼、蝌蚪)。一旦被放生或逃逸到自然水域,会迅速挤占本土龟类(如中华花龟、黄喉拟水龟)的生存空间——它们抢夺食物、占据晒背场地,甚至直接攻击幼龟。研究表明,在部分南方城市的湖泊中,巴西龟的数量占比已超过本土龟类的70%,导致后者濒临消失。

案例2:非洲大蜗牛入侵,农作物与疾病“双威胁”
这种体型硕大的“异宠”曾因“奇特外形”被引入国内,但其食量惊人(一夜能啃食100多株幼苗),专挑水稻、蔬菜等农作物下手;更危险的是,它们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人类若接触或食用未煮熟的非洲大蜗牛,可能感染寄生虫,引发脑膜炎甚至死亡。目前,这种蜗牛已扩散至我国南方多个省份,治理成本极高。

案例3:外来昆虫逃逸,农业生态系统“遭殃”
部分爱好者饲养的“帝王蝎”“秘鲁巨人蜈蚣”等节肢动物,虽看似“无害”,但若逃逸到野外,可能破坏土壤生态;而一些色彩艳丽的观赏甲虫(如长戟大兜虫),若被放生到森林中,会与本土甲虫竞争食物与栖息地,影响森林生态平衡。更隐蔽的风险在于,某些“异宠”可能携带国外特有的病原体(如爬行动物的沙门氏菌),人类接触后可能出现腹泻、败血症等症状,而目前国内针对这些“特殊病原”的检测与治疗手段仍不完善。

三、“宠”之有道:理性与法律是守护生态的底线

面对“异宠”热潮,国家安全部明确提示:“异宠”可以宠,但不能随意宠——关键在于“理性”与“依规”。

首先,法律红线不可碰。
我国《生物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刑法》则进一步规定,非法引进、释放或丢弃外来入侵物种,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单处罚金。例如,曾有爱好者因随意放生巴西龟被行政处罚;更有甚者,因私自引进濒危野生“异宠”(如非洲灰鹦鹉)走私入境,被追究刑事责任。

其次,饲养前需“三查”。
一是查物种是否合法——通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核对,若购买的“异宠”属于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如缅甸陆龟、犀鸟),或列入CITES附录的物种(如部分鹦鹉、蜥蜴),未经许可饲养即违法;二是查商家资质——选择正规养殖场(需具备《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拒绝购买走私或野外捕获的动物;三是查健康状况——要求商家提供检疫证明,观察动物是否活跃、有无异常分泌物(如口腔溃疡、粪便异常),避免购买携带病原体的个体。

最后,弃养必须“零放生”。
许多“异宠”因饲养难度大(如需要特定温度、湿度)、食性特殊(如只吃活体昆虫)被主人弃养,但“放生”绝不是解决方案——随意丢弃可能导致其成为入侵物种,威胁生态安全。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正规渠道(如专业收容机构、动物园)移交,或联系商家协商退回。

结语:新奇爱好需要“科学边界”

“异宠”热的兴起,折射出人们对个性化生活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以牺牲生态安全为代价。正如国家安全部提示所言:“在追求新奇与热爱的路上,唯有理性和依规,方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舞。”作为宠物爱好者,我们既要享受“异宠”带来的乐趣,更要承担起守护生态的责任——不随意购买、不盲目放生、不触碰法律红线,让每一份对生命的热爱,都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能量。

毕竟,真正的“宠”,从来不是占有与放纵,而是尊重与守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