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甲骨文 “商” 字化作 38 米高的巨型酒尊矗立在大厅,当古老的壁画借助 VR 技术让观众穿越千年共弹琵琶,当商场、古镇里的民营博物馆成为文化新地标…… 今天的博物馆,早已突破传统展柜与白墙的桎梏,以 “日日新” 的姿态,不断延展着自身的边界。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年均新增 200 多家博物馆,截至去年底,全国 7046 家博物馆以 91.46% 的免费开放率,用丰富的展览和创新的体验,吸引 14.9 亿人次走进这座 “永不落幕的文明殿堂”。

如今的博物馆,正通过功能的拓展,为观众带来多元体验。在秦岭腹地,国内首座全面展示秦岭生态与人文的秦岭博物馆依山而建,其造型宛如出土的夏代玉牙璋。馆内,红陶人头壶前游人如织,国际友人聆听着英文讲解,感受秦岭古道的历史韵味;夜幕降临,建筑化身为绚丽的灯光秀幕布,集参观、演出、休闲于一体。上海博物馆东馆凭借 11 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与科学的展陈设计,成为 “文化磁石”,并以免预约机制,让观众从容领略青铜重器、书画真迹的魅力。与此同时,民营博物馆也蓬勃兴起,广州商场里的自然科学博物馆、绍兴古镇中的盘古化石馆等,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业态,满足大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
科技的赋能,让博物馆打破时空界限,充满妙趣。在江苏苏州湾博物馆,5G 大运河沉浸式体验空间利用 360 度裸眼 3D 技术,让观众 “登上” 漕运船只,饱览运河风光;VR 眼镜则带领人们穿梭于虚拟展厅,鉴赏国宝。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科技手段生动展现沿岸城市的历史文化;四川渠县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借助弧幕投影等技术,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汉代文化氛围;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让游客戴上 VR 眼镜,实现与古人的 “跨时空互动”。随着智慧文博体系建设推进,博物馆正以更富想象力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
创意的呈现与深度的体验,让历史文化鲜活起来。河南殷墟博物馆新馆运用数字复原、全息投影等技术,让 3/4 首次展出的文物 “开口说话”,再现商代贵族生活场景。在浙江嵊州市的越剧博物馆新馆,游客不仅能了解越剧历史,还能上妆换装,登台体验越剧表演;与之呼应的越剧小镇,古戏楼表演、戏迷教唱、越剧快闪等活动精彩纷呈,让传统文化真正 “活” 在当下。
从物理空间的拓展,到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再到文化体验的深度挖掘,博物馆正不断突破边界,从单纯的文物收藏展示场所,转变为集文化体验、科技互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未来,这座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殿堂,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书写与时代共鸣的文化新篇,持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