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事件化作程式化的符号拼贴,当平凡人生变成刻意雕琢的唯美图景,艺术创作中的 “伪现实” 迷雾正悄然笼罩。进入新世纪,在全球化浪潮与技术变革的冲击下,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领域异变丛生,看似繁花似锦的作品背后,越来越多 “伪现实” 之作以虚假的真实感迷惑观众,引发行业深刻反思。

现实主义创作源于 19 世纪欧洲,是对古典主义理想化、浪漫主义主观化的反叛,强调真实客观反映社会生活,兼具观察、分析、再现与批判功能。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原则与本土文化、社会需求结合,形成独特艺术发展路径。然而当下,短视频、社交媒体盛行培养的即时消费习惯,深刻影响艺术创作生态。部分创作者借虚构、夸张与技术拼凑,打造脱离现实逻辑的叙事与视觉体验,这些作品画面逻辑松散、内在现实感缺失,无论是受意识形态影响、商业利益驱动,还是源于对现实题材的片面理解,本质上都是背离现实主义精神的投机行为。
回顾艺术史,现实主义经典之作或聚焦时代重大事件,如库尔贝的《奥尔南的葬礼》、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或关注普通人命运,像米勒的《拾穗者》、罗中立的《父亲》。而 “伪现实” 作品仅停留在题材表面,缺失深刻揭示社会与人性的艺术力量。例如,部分官方展览作品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描绘流于直白再现,缺乏社会反思与批判意识。就连被视为触及现实题材的《三峡好人》,也因艺术家态度暧昧、未深入剖析社会问题,在批判性上存在不足。
“画照片” 与 “画模特” 现象,更是 “伪现实” 的温床。虽然参考照片本身无可厚非,印象派德加、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萨金特都曾借力照片创作,但他们通过现场速写、艺术加工保留作品生命力,与机械照搬照片截然不同。长期依赖照片创作,会削弱艺术家对现实的感知力,陷入真实性与艺术性的伦理困境,使绘画沦为欺骗观众的 “伪现实” 产物。“画模特” 本是艺术训练的重要方式,但如今不少画家将其异化为创作捷径,脱离真实生活场景的闭门造车,让作品空洞无物,背离现实主义揭露现实、揭示人性的目标。此外,还有部分作品模仿米勒、维米尔的表象,却因创作动机源于对绘画语言的迷恋,而非对现实的深切感悟,同样属于 “伪现实” 范畴。
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在于真实性与批判性,它不仅是技法体系,更是精神立场。在图像与视频泛滥的时代,艺术家需摒弃快速消费式创作,回归沉思状态,以写生抵抗 “视觉惰性”。当下,现实主义在中国仍焕发活力,其未来发展取决于创作者能否在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唯有坚守现实主义精神内核,才能创作出真正反映时代、触动心灵的艺术作品,驱散 “伪现实” 的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