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灯光骤然亮起,机械音与京腔京韵在穹顶下交织——北京人艺小剧场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革命”。6月6日,改编自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同名小说的话剧《一日顶流》将首演,剧中首次引入人工智能角色,让AI与真人演员同台飙戏。这不仅是北京人艺建院70年来的首次尝试,更像是一场针对数字时代的“灵魂拷问”:当人类与AI的边界逐渐模糊,舞台上的“人”究竟该如何定义?

AI角色登场:一场打破第四堵墙的实验
在《一日顶流》的舞台上,导演杨佳音构建了一个“赛博潘多拉魔盒”。由AI生成的虚拟偶像“小满”将作为独立角色参与叙事,她不仅能实时回应观众弹幕提问,还会根据剧情推进自主生成情绪曲线。当饰演父亲的演员李珀质问“你到底是人还是程序”时,AI角色突然用京剧程派唱腔回应:“奴家不过是数据洪流里的一缕孤魂。”这种打破次元壁的互动,让现场观众惊呼“鸡皮疙瘩掉一地”。
更颠覆性的是,AI角色还承担着“导演助理”职能。通过机器学习系统,它能实时分析观众表情数据,在关键情节处自动调整灯光节奏。北京人艺技术总监透露:“我们给AI设定了‘薛定谔的表演’模式——它既是剧中人物,又是观测者,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观察人类那样。”
集体创作模式:互联网时代的“速度与激情”
这部剧的诞生本身就是场“数字奇迹”。从石一枫4月出版小说到人艺完成改编,仅用时两个月。冯远征笑称这是“文学光速传输”:“我们拆掉了编剧的围墙,让导演、演员、舞美组成‘特种兵小组’,像开发APP一样共创剧本。”剧组甚至开发了专属小程序,所有主创在微信群里随时抛出灵感碎片,最终由AI辅助系统整合成完整剧本。
这种创作模式催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当青年演员张鑫名提出“让AI角色跳霹雳舞”时,舞美团队立即用Stable Diffusion生成舞蹈动作库;而石一枫在剧本讨论会上,实时用AI将台词转化为宋词格律。冯远征评价:“这就像用区块链技术重构戏剧生产链,每个创意都被NFT确权。”
赛博舞台:当胡同四合院遇上元宇宙
舞美设计师用3D打印技术打造的“数字四合院”堪称视觉奇观:观众席的座椅内置触感传感器,每当剧情触及隐私话题,椅背就会模拟心跳加速的震颤;舞台中央的“数据洪流”装置,用全息纱幕呈现不断坍塌重组的二进制代码。最绝的是“虚拟直播间”:演员表演时,实时弹幕墙会投射在斑驳的胡同砖墙上,形成传统与现代的魔幻拼贴。
“我们不是在排演话剧,是在解剖数字时代的身份焦虑。”杨佳音透露,剧中AI角色会突然跳出剧情,向观众抛出哲学诘问:“如果我的算法能写出比老舍更动人的京味台词,人类的情感还剩几分真实?”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设计,让每场演出都成为不可复制的思想实验。
演员挑战:一人分饰七角的“量子表演”
主演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李珀要在同一场景中切换三个身份:沉迷直播的网红、沉默寡言的父亲、以及AI生成的“数字幽灵”。王君瑞则要同时操控实体角色与虚拟形象,在物理舞台与LED屏之间无缝穿梭。张鑫名透露,自己为AI角色编写了23套方言程序:“它有时用山东话念《滕王阁序》,突然又切换成AI生成的‘元宇宙京剧’。”
这种表演形态正在重塑戏剧美学。当李珀饰演的父亲质问AI角色“你懂什么是乡愁吗”,后台系统立即生成30种回应方案,最终选择用评弹唱腔演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石一枫惊叹:“这就像让李白和GPT-5对弈,产生的化学反应比任何先锋戏剧都刺激。”
新闻总结
《一日顶流》的舞台,俨然成为数字文明的“楚门世界”。当AI角色用吴侬软语念出“亲,记得五星好评”时,传统戏剧的伦理框架正在崩塌与重建。北京人艺这场大胆实验,既是对石一枫原著的致敬,更是对自身艺术基因的数字化突围。或许正如冯远征在媒体会上所言:“我们不是在驯服AI,而是在寻找人类情感最后的处女地——毕竟,当机器开始写诗时,诗人必须跑得更快。”这场人机共舞的话剧,终将成为解码数字时代精神困境的罗塞塔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