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万天价罚单背后的权力迷局:从”围魏救赵”看基层执法异化

山东临沂小餐厅老板娘因一条普通菜品视频被罚45万元,背后竟是拆迁办借执法逼迁的”围魏救赵”闹剧,折射出基层执法权力异化与”小过重罚”乱象,亟待制度性整治。​

一张看似普通的短视频罚单,揭开的却是基层执法权力异化的冰山一角。山东临沂张女士因发布菜品视频被处以45万元罚款的事件,经过三个月的发酵,最终暴露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这竟是一场”围魏救赵”式的权力操弄。当执法权沦为拆迁筹码,当行政处罚异化为逼迁手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案的不公,更是基层治理中权力失控的深层危机。

一、事件始末:从一条视频到天价罚单

2025年2月15日,临沂小餐厅老板娘张女士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条记录菜品的日常视频。视频中没有任何违规内容——无声音、无标价、无店名地址,更无购买链接。然而一个月后,兰山区市场监管局却认定该视频为”违法广告”,并于3月24日下达45万元的《行政处罚告知书》。更荒诞的是,处罚理由竟是”当事人拒绝配合调查”,而实际上张女士当时正在70公里外的娘家,接到电话后立即承诺配合并秒删视频。

这一处罚决定存在多处程序违法:处罚告知书从门缝塞入,未给予当事人陈述申辩机会;市监局既不回应申辩也不召开听证会;最终撤销罚款的决定更是遮遮掩掩,只字不提罚款撤销,反而附加”不准发视频、不准卖蛤蟆汤”的禁令。这种”欲加之罪”式的执法,彻底扭曲了行政处罚的本意。

二、权力迷局:”围魏救赵”式执法操弄

随着调查深入,事件背后的权力魅影逐渐浮现。辩护律师发现,罚单背后晃动着拆迁办的影子。原来张女士为吸引顾客,将拆迁亲戚的店名贴在了自家饭店窗户上,而这一无心之举竟成为拆迁办联合市监局”拜访”餐馆的借口。更令人震惊的是,拆迁办人员甚至跑到张女士女儿学校打探家庭信息,并赤裸裸地以”同意拆迁就撤销罚单”相要挟。

这种”围魏救赵”式的权力操弄,将公器化为私刑,彻底扭曲了执法本义。当执法权成为逼迁工具,当行政处罚异化为拆迁筹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案的不公,更是基层治理中权力失控的深层危机。这种”执法经济”现象,正在消解政府的公信力,侵蚀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基层执法乱象:”小过重罚”的普遍困境

张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小过重罚”事件在基层执法中频频出现:

  • 2022年黑龙江大庆菜贩因1.6元/斤的土豆差价被罚30万;
  • 湖南衡阳水果店因张贴水果功效海报被罚5万;
  • 浙江宁波企业因施工车辆带泥上路被罚4万,而同案通常仅罚1-2万。

这些案例共同折射出基层执法的任性:选择性执法、程序违法、裁量权滥用等问题屡见不鲜。当行政处罚沦为创收手段或权力寻租的工具,”依法行政”就沦为一纸空谈。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执法乱象正在形成一种”寒蝉效应”,让普通经营者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

四、权力异化:从执法到”执罚”的蜕变

张女士事件暴露的不仅是执法程序问题,更是权力异化的深层危机。当执法权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当行政处罚异化为逼迁手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某个部门的失职,更是整个基层治理体系的漏洞。这种”执法经济”现象,正在消解政府的公信力,侵蚀社会的公平正义。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权力异化正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执法者为了完成指标或谋取私利,不惜滥用权力;被执法者为了自保,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解决问题;而普通民众则在这种权力博弈中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必将动摇社会信任的基础。

五、治理之道:从个案纠偏到制度重构

7月12日,当地联合调查组宣称要复查此案,地方启动纠偏机制,值得肯定。但公众要的,不只是个案纠偏,而是对某些执法人员公权滥用的彻底整肃。要根治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确保每一次执法都有据可查,杜绝”暗箱操作”;
  2. 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细化裁量标准,压缩自由裁量空间;
  3. 强化执法监督问责机制​:对违法执法行为”零容忍”,严肃追责;
  4. 畅通权利救济渠道​:简化行政复议、诉讼程序,降低维权成本;
  5. 推进执法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结语:重建执法公信力的紧迫性

张女士的45万罚单事件,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基层执法中的种种乱象。当执法权沦为拆迁筹码,当行政处罚异化为逼迁手段,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个案的公正,更是对法治的信仰。重建执法公信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不仅需要个案的纠偏,更需要制度的重构;不仅需要权力的自律,更需要权利的觉醒。只有让执法权回归本位,让行政处罚回归法治,才能真正实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治理想。否则,每一次任性的执法,都在消耗社会的信任;每一次权力的滥用,都在侵蚀法治的根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