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浙江西南部、福建北部等多地需警惕山体滑坡等灾害,政府及公众须按预案防范,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7月12日18时,中国气象台网站发布一则重要消息: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这一预警的发布,意味着我国部分地区正面临着较高的地质灾害风险,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预警范围:多省区部分地区风险凸显
预计从7月12日20时至13日20时,浙江西南部、福建北部、江西东北部和南部、广东北部、云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较高,被列为黄色预警区域。这些地区涵盖了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涉及范围较广。
浙江西南部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较大,降雨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福建北部山区众多,地质条件复杂,加上夏季降雨充沛,土壤含水量高,地质灾害隐患较大。江西东北部和南部同样如此,山区面积广,河流众多,强降雨可能导致山体松动,引发地质灾害。广东北部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降雨集中时容易诱发地质灾害。云南西部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此次被列入预警范围,更需要加强防范。
二、预警级别:黄色预警意味着什么
黄色预警是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中的一个重要级别。它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较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黄色预警区域内,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动态,做好防范准备工作。
对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来说,要按照应急预案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这包括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灾害隐患;组织力量对可能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进行排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配,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开展救援和抢险工作。
社会公众也需要及时关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谨慎前往地质灾害预警区域。在黄色预警区内的人员,要随时关注预警信息的变化,注意附近的警示标志。避免在沟谷、斜坡、陡崖(坎)等高风险地带逗留,这些地方在降雨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果发现有地质灾害的迹象,如地面裂缝、山体松动等,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三、地质灾害的危害与防范的重要性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一旦发生,往往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山体滑坡可能会掩埋房屋、道路和农田,泥石流会冲毁桥梁、村庄和基础设施,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同时,要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另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对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修建挡土墙、护坡等工程措施,以及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生物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此外,还要加强对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应对措施与责任落实
面对此次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迅速行动起来,落实各项防范措施。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和监测,增加巡查频次,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灾害隐患。要组织力量对可能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进行排查,特别是对学校、医院、居民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进行重点排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同时,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社会公众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中来。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听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安排,积极配合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如果遇到地质灾害发生,要保持冷静,迅速采取自救互救措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此次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发布,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需要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为建设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