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疆电外送”:点亮万家灯火的能源丝绸之路

“疆电外送”工程通过特高压技术将新疆清洁能源跨越千里输送至东部,既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又推动绿色转型,成为连接东西部的能源丝绸之路和中国能源革命的典范。

在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广袤的戈壁滩上,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如同白色森林般矗立,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这里生产的清洁电能,正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跨越数千公里,点亮了东部沿海城市的万家灯火。这项被誉为”电力丝绸之路”的”疆电外送”工程,不仅是中国能源版图上的重要一笔,更是东西部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从戈壁到都市:一场跨越千里的能源迁徙

新疆哈密市东南部的戈壁滩上,华能哈密风电基地的风机叶片在风中旋转,这里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约100亿千瓦时。”我们的电将通过±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直达安徽古泉换流站。”华能新疆公司工程师张明指着远处的输电塔说。这条全长3324公里的”电力高速公路”,创下了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纪录。

“疆电外送”工程始于2010年,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建成”两交两直”外送通道,输送能力达到2500万千瓦。2022年,新疆外送电量达12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为东部省区减少标煤燃烧3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600万吨。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变革。

二、特高压技术:破解能源输送的世界难题

“疆电外送”的核心在于特高压输电技术。这项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解决了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世界性难题。”±1100千伏的电压等级,相当于在两根导线间施加110万伏的电压。”国家电网特高压专家李强解释道,”这相当于把电’压缩’后进行长距离输送,损耗率仅为1.5%左右。”

在昌吉换流站,记者看到了令人震撼的换流阀设备。”这些价值上亿元的设备,能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交直流转换。”换流站站长王伟介绍,”就像电力世界的’翻译官’,让不同’语言’的电网能够互联互通。”这项技术突破使中国占据了全球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制高点,相关标准已被国际电工委员会采纳为国际标准。

三、绿色转型:新疆能源基地的崛起之路

“疆电外送”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疆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中石化新疆光伏基地的太阳能板铺展如海,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之一。”我们采用’光伏+治沙’模式,在发电的同时种植梭梭、红柳等固沙植物。”项目负责人刘芳说,”已累计治理沙漠1.2万亩,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目前,新疆已形成”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2022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0%,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50%。”疆电外送”不仅输送了电能,更输送了绿色发展理念,为全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新疆方案”。

四、区域协同:东西部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疆电外送”工程构建了东西部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在江苏苏州,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来自新疆的清洁电能驱动着高端电缆生产设备。”使用疆电后,我们的单位产品能耗降低了15%。”公司能源主管周明说。据统计,疆电外送为东部地区减少的污染治理成本每年超过200亿元。

对新疆而言,”疆电外送”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据统计,每100万千瓦外送电力可带动新疆GDP增长约1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约2000个。在喀什地区,电力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多家电子信息企业落户,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五、挑战与未来:能源革命的持续深化

尽管成绩显著,”疆电外送”仍面临诸多挑战。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对电网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们正在建设’新能源+储能’示范项目,通过配置电化学储能系统,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国网新疆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杨帆介绍。

展望未来,”疆电外送”工程将持续扩容升级。规划中的第三条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已进入前期论证阶段,投产后将新增外送能力800万千瓦。同时,新疆正积极布局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打造”风光氢储”一体化示范基地。

六、结语:照亮未来的能源纽带

从新疆的戈壁风电场到东部沿海的现代化工厂,从塔里木盆地的光伏电站到长三角的智能电网,”疆电外送”工程如同一条跨越千里的能源纽带,将中国东西部紧密连接。这项工程不仅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更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疆电外送”正向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它不仅是点亮万家灯火的能源动脉,更是中国推动能源革命、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当新疆的风电、光伏穿越千山万水,点亮东部城市的璀璨灯火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束束光芒,更是一个国家绿色发展的光明未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