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平抑持续高企的大米价格拟再投放20万吨储备米,此举措背后是极端气候、囤米恐慌等引发的供需矛盾,以及政策滞后、农业体系缺陷等深层困局对民生的挑战。

2025 年 6 月 10 日,日本新任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宣布,为遏制持续高企的大米价格,政府计划向市场紧急投放 20 万吨储备米。这一举措不仅是日本近半年来第五次释放战略储备,更意味着在本次投放后,该国储备米库存将骤降至 10 万吨的历史低位。从去年夏季的极端气候到民众恐慌性囤积,从政策滞后性到农业体系深层矛盾,日本大米市场正经历着一场由多重因素交织的系统性危机。
一、价格高企:供需失衡下的民生压力
日本农林水产省 9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 月 26 日至 6 月 1 日这一周,日本超市 5 千克装大米平均售价为 4223 日元(约合 209 元人民币),虽较前一周下降 37 日元,实现自 2024 年 11 月以来首次连续两周回落,但当前米价仍维持在每 5 千克 4000 日元以上的高位,达到去年同期的两倍。这一价格水平已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据日本消费者协会调查,约 62% 的家庭表示不得不缩减大米消费,转而购买 cheaper 的杂粮或进口米。
价格飙升的导火索始于 2024 年夏季的极端高温天气。日本气象厅数据显示,去年 7-8 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高出 3.2℃,创 1898 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最高值,导致水稻主产区北海道、东北地区普遍减产 30% 以上。屋漏偏逢连夜雨,8 月气象部门发布的东部太平洋南海海槽大地震风险警报,更引发民众大规模囤积大米,东京、大阪等主要城市超市出现 “米荒”,部分品种大米价格单日涨幅达 50%。尽管随着 2024 年新米上市,恐慌性抢购有所缓解,但产量缺口与库存消耗的双重影响,使得米价始终在高位运行。
二、政策应对:储备投放的成效与局限
日本政府自今年 3 月以来已密集实施四轮储备米投放,累计投放量达 45 万吨,加上本次计划投放的 20 万吨,半年内释放的储备米总量已相当于正常年份全国一个月的消费量。根据共同社报道,本次投放的 20 万吨储备米中,10 万吨产自 2020 年,10 万吨产自 2021 年,将覆盖大型零售商、中小型超市及专营商店等全渠道。农林水产省希望通过增加市场供给,将米价拉回政府设定的 “3000 日元区间”。
然而,前四次投放的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数据显示,3 月首次投放 10 万吨后,米价短暂回落 5%,但一周后便反弹至原水平;4-5 月的三次投放虽使价格波动幅度收窄,但始终未能突破 4000 日元关口。这种 “投放 – 微降 – 反弹” 的循环,暴露出日本储备米制度在应对突发危机时的诸多短板。日生基础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小前田大介指出,长期以来日本农业政策以 “保价” 为核心目标,对储备米投放持过度谨慎态度,导致制度设计缺乏灵活性。“政府收集市场信息的速度赶不上供需变化,部门间协调流程繁琐,往往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他在接受《朝日新闻》采访时表示。
更值得关注的是,储备米投放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本次投放的 20 万吨中,超过一半为储存超过 4 年的陈米,口感和品质与新米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消费者反映 “煮出的饭缺乏黏性,味道不佳”。这种品质差异导致储备米在零售端的接受度有限,大型连锁超市虽按要求上架,但实际销量仅占大米总销量的 12% 左右,难以对市场价格形成有效引导。
三、深层困境:农业体系的结构性顽疾
日本大米危机的根源,远不止于短期的气候灾害与市场恐慌,更深层次地反映出其农业体系长期存在的制度性缺陷。自 1995 年建立储备米制度以来,该制度更多被用作 “价格稳定器”,而非应对紧急情况的 “安全阀”。为保护稻农利益,政府长期通过限制种植面积、调控市场流通量来维持米价,这种 “保价思维” 导致储备米在正常年份积压,而在危机时又因顾虑价格暴跌而不敢足量投放。
劳动力短缺与耕地碎片化进一步加剧了供给脆弱性。日本农林水产省 2024 年统计显示,全国稻农平均年龄已达 67 岁,35 岁以下从业者占比不足 5%,老龄化程度远超其他发达国家。同时,全国耕地中小于 2 公顷的小块农田占比达 78%,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难以推广,导致单产水平近十年停滞不前。当极端气候来临时,这种分散化的生产模式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政策决策层的脱节更引发民众不满。今年 5 月,时任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因 “从未买过大米,支持者送的米多到可出售” 的言论引发舆论哗然,最终引咎辞职。这一事件暴露出部分官员对民生疾苦的漠视,也让公众对政府平抑米价的决心产生质疑。“当决策者自己不用为米价发愁时,政策又如何能真正贴近百姓需求?” 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佐藤健司在评论中尖锐指出。
四、未来展望:从应急投放走向体系改革
随着本次 20 万吨储备米投放后,日本储备米库存将降至 10 万吨,仅相当于正常年份两周的消费量,这意味着政府已几乎耗尽 “存量调节” 的政策空间。要从根本上解决大米供需矛盾,需要从农业生产、储备机制到市场调控的全方位改革。
在生产端,日本亟需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转型。参考韩国 “青年农民扶持计划”,可通过提供创业补贴、技术培训等方式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同时加速耕地整合,推广集约化种植。在储备机制上,应建立动态调整模型,根据气候预测、市场供需等指标提前优化储备结构,增加新米储备比例,提升应急投放的有效性。
此外,完善市场信息披露与价格引导机制也至关重要。可借鉴美国农业部的农产品市场报告制度,建立每日米价监测与预测体系,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恐慌性购买。同时,加强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的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大米价格的波动不仅是经济数字的变化,更是日常生活的切身感受。当每 5 千克大米的价格超过 4000 日元时,影响的不仅是家庭餐桌上的选择,更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日本此次大规模投放储备米,既是对当前危机的应急响应,也应成为推动农业政策深层改革的契机。如何在保护稻农利益与保障民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让储备制度真正服务于市场稳定,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日本大米市场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