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碍有爱 青春有为 —— 走近科技助残的创新研究者

林溪、赵阳、陈雨等青年研究者以科技为笔,在智能沟通、仿生义肢、导盲系统等领域为残障人士绘就“无碍有爱”的生活图景,彰显青春担当。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有这样一群年轻的创新研究者,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 残障人士。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让科技之光照亮残障人士的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无碍有爱,青春有为” 的深刻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科技助残的创新研究者,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科技与爱碰撞出的温暖火花。

用 “声音” 搭建沟通桥梁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实验室里,26 岁的研究生林溪正专注地调试着一款名为 “声语通” 的智能手环。这款手环的研发,源于她在一次志愿活动中的经历。当时,她看到一位聋哑女孩因无法与他人正常沟通而焦急得满脸通红,那一刻,林溪暗下决心,要用自己所学的人工智能知识,为聋哑人群体做点什么。

“声语通” 手环的核心技术在于其搭载的高精度手语识别系统。林溪和她的团队采集了数千组手语动作数据,运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训练,使手环能够实时识别聋哑人的手语动作,并将其转化为语音播放出来。同时,手环还能将外界的语音转化为文字显示在屏幕上,实现了聋哑人与健全人之间的双向沟通。

“我们希望这款手环不仅能解决沟通障碍,更能让聋哑人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林溪说。为了让手环更加贴合用户需求,林溪团队多次深入聋哑学校和社区,与聋哑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使用习惯和反馈意见。经过无数次的改进和优化,“声语通” 手环的识别准确率已达到 92% 以上,如今,这款手环已在全国多个城市的聋哑学校和社区投入使用,帮助 thousands of 聋哑人重新 “听见” 了世界的声音,“说出” 了自己的心声。

让 “义肢” 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30 岁的青年研究员赵阳正在展示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灵犀” 智能仿生义肢。这款义肢与传统义肢不同,它不仅外观更加逼真,更重要的是具备了 “触觉” 反馈功能。

赵阳介绍,传统义肢往往只能实现简单的抓取动作,而 “灵犀” 义肢通过在义肢指尖部位植入高灵敏度的压力传感器和神经信号处理器,能够将外界的触觉信号转化为神经电信号,传递给残肢末端的神经,使使用者产生真实的触觉感受。“我们的目标是让义肢成为残障人士身体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工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赵阳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需要深入研究人体神经信号的传导机制,同时还要攻克传感器微型化、信号处理算法等多项技术难题。在研发过程中,赵阳经常与残障人士志愿者们一起测试义肢的性能,根据他们的反馈不断调整参数。“有一位截肢的志愿者大哥,在第一次通过‘灵犀’义肢感受到苹果的光滑表面时,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灵犀” 智能仿生义肢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明年将正式上市。它的出现,为截肢患者带来了福音,让他们重新获得了感知世界的能力,也让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自信。

用 “智能” 点亮出行之路

在深圳的一家科技初创公司里,28 岁的创始人陈雨正在演示一款名为 “导盲先锋” 的智能导盲系统。这款系统由一副智能眼镜和一个配套的手机 APP 组成,它利用计算机视觉和物联网技术,能够为视障人士提供全方位的出行引导。

“传统的导盲杖只能感知地面的障碍物,而‘导盲先锋’不仅能‘看到’前方的障碍物,还能‘识别’交通信号灯、楼梯、电梯等复杂环境,并通过语音提示和震动反馈的方式告知使用者。” 陈雨介绍说。为了让系统更加精准地识别各种环境,陈雨团队采集了大量的图像和视频数据,并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了专门针对视障人士出行场景的深度学习模型。

在研发过程中,陈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同时,降低产品的成本。“我们希望让更多的视障人士能够用上这款产品,所以必须在技术和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经过反复试验和优化,陈雨团队成功将产品的成本控制在了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如今,“导盲先锋” 智能导盲系统已在全国 20 多个城市开展了试点应用,帮助 thousands of 视障人士更加安全、便捷地出行。一位使用该系统的视障用户感慨地说:“有了‘导盲先锋’,我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独自出门了,再也不用麻烦别人,这种感觉真好!”

青春有为,让科技充满温度

林溪、赵阳、陈雨,他们只是众多科技助残创新研究者中的代表。在全国各地,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为残障人士打造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更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温度和力量。科技助残,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正如林溪所说:“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让残障人士感受到,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梦想同样值得被尊重和实现。”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更多创新研究者的加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残障人士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无碍有爱” 的愿景也将逐步成为现实。这些青春有为的科技助残创新研究者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贡献着力量,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