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部”国家安全审查”背后:学术交流受阻与政治操弄

美国农业部以”国家安全”为由解雇70名外国合同制研究员(多数为中国博士后),暴露出美国在科技领域持续收紧审查政策、打压正常学术交流的实质,此举不仅违背科研伦理、损害美国自身科技竞争力,更反映出其将科技问题政治化、服务于国内政治利益的操弄本质。

近日,美国农业部以”国家安全”为由解雇70名外国合同制研究员的消息引发国际关注。据路透社报道,这些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中国等四个”关切国家”,其中大多数是在美国农业研究局工作的中国博士后。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美国在科技领域日益收紧的审查政策,更折射出当前中美科技交流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国家安全”幌子下的学术清洗

美国农业部的这一决定是在完成针对中俄等四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后作出的。农业部长罗林斯7月8日公布的农业安全计划中,不仅禁止这四国公民购买美国农田,还终止了与这些国家的现有研究合作。表面上看,这是为了保障美国食品供应链安全,实则是对正常学术交流的无理打压。

值得注意的是,被解雇的研究人员中,大多数是在入职前就已经接受过审查的中国博士后。他们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被终止合同,有些人甚至在上班当天发现门禁卡失效。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学术伦理,更显示出美国当局决策的随意性和政治化倾向。

美国联邦政府雇员联合会1657地方分会主席托马斯·亨德森警告称,由于联邦政府的”招聘冻结令”延长至10月15日,这些空缺职位无法及时填补,可能导致多项惠农研究中断。这种为政治目的牺牲科研进步的做法,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的科技竞争力。

二、中美科技交流遭遇寒流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现象。近年来,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不断收紧对中国学者和留学生的限制。从限制敏感专业留学签证,到要求大学披露与中国合作的研究项目,再到如今的直接解雇研究人员,美国的打压手段不断升级。

这种做法已经对中美科技交流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许多中国学者被迫放弃在美国的研究工作,一些重要的合作项目被迫中止。美国科学促进会等机构多次警告,这种”人才脱钩”将损害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因为中国学者在美国科研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农业部的决定正值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之际。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供应链不稳定的背景下,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农业生产国,本应在农业科技领域加强合作。然而,美国的政治操弄正在阻碍这种必要的合作。

三、政治操弄背后的利益考量

美国问题专家吕祥指出,中国公民持有的美国农地占比极小,美方却刻意炒作这一话题。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为了迎合美国国内的反华情绪,转移民众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某些地方利益集团对外国资本进入土地市场的担忧。

事实上,美国农业部的决定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农业州议员为了争取选票,不惜推动针对特定国家的限制措施;军工复合体则借”国家安全”之名扩张影响力;而一些农业企业则希望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护自身利益。这种多方利益的交织,使得”国家安全”成为了一个万能借口。

然而,这种短视的政策最终将损害美国的长远利益。科学研究需要开放的国际交流环境,人为设置障碍只会阻碍科技进步。正如亨德森所言,研究项目的停滞可能导致美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倒退数年甚至数十年。

四、应对与展望

面对美国的无理打压,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推进自主创新。同时,也应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对于在美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国家应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帮助他们应对可能的风险。

从长远来看,中美科技交流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尽管当前面临困难,但两国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仍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随着美国国内理性声音的增强,希望未来能够逐步恢复正常的学术交流。

国际社会也应警惕美国将科技问题政治化的趋势。科技发展需要开放、包容的环境,任何形式的科技封锁和打压最终都将损害人类共同利益。各国应携手维护国际科技合作的良好环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美国农业部的这一决定再次表明,科技领域的”脱钩断链”正在从高科技产业向基础科研领域蔓延。这种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将对全球科技创新生态造成深远影响。面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维护开放合作的科研环境,让科学回归其本来面目。

为您推荐